在全球自然資源低迷、礦產資源與礦業公司價值被低估的當下,全球自然資源或已出現難得的價值投資機遇。在日前召開的海外自然資源投資機會研討會上,與會人士認為,短期看,大宗商品價格低迷,自然資源公司處境困難;但長遠研判,大宗商品價格仍將波動上行,礦業仍有巨大發展前景,2016年將是投資礦業的窗口機遇期。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整體趨勢加快。根據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2015年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超過外商對中國投資之后的第一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由國際化轉向全球化,昭示著中國企業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從“走出去”階段向全球化布局階段的轉變,但投資面臨的外部風險隨之顯著提升。
世界經濟論壇攜手達信公司和其合作伙伴共同發布的《2016年全球風險報告》認為,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全面高速推進的今后十年中,對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需求必然是中國內需的重要部分。其中,采礦業在全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以及勘探成本上升,投資者正在尋求和拓展新的市場,尤其是到發展中國家。
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缺少資金和技術、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原因,非洲的采礦業一度非常落后,但在過去的若干年中,非洲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已大為改進,成為進行礦業投資的最有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從金屬礦產來看,非洲蘊藏著世界30%的埋藏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地。更為誘人的是,這些豐富的資源儲量絕大部分尚未得到開發,而且礦床形態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更易于開發。
但是,由于普遍管理混亂,目前投資非洲存在諸多風險,其中蘇丹、尼日利亞、埃及、埃塞俄比亞、肯尼亞這5個國家對礦業投資者來說危險性較大。對此,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建議要在調整重大建設項目思路,加大產業園區投入的同時,不斷擴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普及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使用;充分發揮好亞投行及絲路基金的作用;繼續探討國際多渠道融資的可能性;調動和發揮保險公司參與的積極作用。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