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正逐步邁入現實操作。4月5日,冀東(229.67元/噸,0%)水泥、冀東裝備及金隅(230元/噸,0%)股份集體發布停牌公告稱,公司分別接各自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通知,唐山國資委正與金隅集團籌劃戰略合作,合作內容可能涉及上市公司。據業內人士分析,此次停牌的冀東水泥、金隅股份均屬水泥行業,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其停牌事項或與水泥產能的整合有關,而這也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氣污染防治、產業升級等核心訴求探路前行。
水泥業巨頭或謀整合
據上海證券報4月6日報道,從公告來看,冀東水泥、冀東裝備及金隅股份等三家公司的停牌理由基本一致,均表示此次停牌是接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通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積極響應中央關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氣污染防治、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政策精神,唐山國資委與金隅集團正籌劃戰略合作事項。
公開資料顯示,唐山國資委為冀東裝備、冀東水泥的實際控制人,而金隅股份的控股股東為金隅集團(屬北京國資旗下),三公司均處水泥產業鏈。
其中,冀東水泥為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水泥上市企業,公司官網顯示,其在2013年底就已擁有1.25億噸的水泥年產能,位居國內前三、國際前七。冀東裝備則是大型水泥機械制造及工程服務商,具備日產2000噸至1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的國內和海外EPC工程服務能力。
金隅股份同樣擁有大量的水泥生產能力。其目前擁有32條熟料生產線,水泥產能約5000萬噸,水泥熟料產銷量約4000萬噸。預拌混凝土產能約3000萬立方米、預拌砂漿產能約200萬噸以上、骨料產能約1000萬噸,助磨劑外加劑產能約14萬噸。
然而,累加華北其他水泥企業,強大的水泥產能背后,卻堆積形成了水泥行業嚴重過剩的境況。
有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水泥行業出現經濟效益嚴重下滑局面,水泥需求總量25年來首次負增長。由此,2015年全國水泥產量23.48億噸,增速同比下降4.95%,其中華北區域市場下降14.60%。同時,2015年水泥行業累計實現收入8897億元,同比下降9.40%,全國六大區域利潤同比均呈現無差別化的全面大幅下滑走勢,其中華北區域收入同比下降23%,全年虧損42.1億元,呈全行業虧損狀態。
“供給側”與“京津冀”聯動
在業內人士看來,冀東裝備、冀東水泥及金隅股份三家公司同時停牌籌劃重大事項,有著兩層含義,其一是以水泥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將進入供給側改革的攻堅階段,有望由政府主導展開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其二,在政府推動及資本助推之下,備受關注的京津冀一體化將迎來突破,從而帶來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要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控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
與此同時,京津冀一體化亦暖風頻吹,近期,《“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已印發實施,明確了京津冀地區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的整體實力將進一步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協同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記者注意到,金隅股份在2015年年報中也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公司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機遇。北京行政副中心、首都新機場等重點項目的規劃建設,將帶動公司水泥、混凝土和新型建材等產品的銷售;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首都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等也為公司房地產開發、新型建材、地產與物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冀東裝備、冀東水泥及金隅股份停牌整合將有著重大示范效應,在政策指引下,京津冀區域內的傳統產業上市公司均有望展開整合策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競爭實力增強。如今日,河北宣工亦宣布,接控股股東河鋼集團通知,集團正在籌劃重大事項,上市公司為避免股價波動而自4月6日起停牌。
更多資訊請關注建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