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目前我國工業經濟持續下行的原因分析

時間:2016-02-2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如何理性看待、正確認識和有效應對當前工業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對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近年來我國工業經濟呈現持續下行態勢,發展中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如何理性看待、正確認識和有效應對當前工業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對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我國工業經濟下行的主要特征

(一)從總體運行看,產業規模和利潤總額雙雙呈現“階梯式”下滑態勢

一是工業增加值增速顯著下降。201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仍保持在10.8%的水平,2013年降至7.6%、2014年為7%,2015年前三季度僅為6.2%。二是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大幅跳水。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達27.2%,2013年降至11.2%、2014年為7%,2015年1-10月僅為1%。三是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轉為負增長。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速仍保持在25.4%,2013年降至12.2%、2014年進一步降至3.3%,2015年1-10月轉為負增長(-2%)。

(二)從行業角度看,下行壓力逐漸從原材料行業向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傳導

一是負增長行業不斷增多。2013年,僅煤炭開采、開采輔助活動兩個行業呈現負增長,2015年擴大到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等9個原材料和投資類行業。二是增速下降幅度不斷擴大。2015年1-10月,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下降了32.5%、19.8%和17.3%。三是下行壓力傳導至裝備制造、消費品等行業。2015年1-10月,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造紙、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速降至0.9%、3.4%、3.5%和4.2%,分別比2011年降低了15.9、18.9、12.3和22.3個百分點。

(三)從區域角度看,東中西部地區增速全面下行,東北地區降幅最大、東部地區波幅最小

從區域看,2015年1-10月,中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最高(3.8%);東部地區利潤總額增長最快(3.8%);而東北地區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均呈現負增長(-12.2%和-31%)。與2011年相比,東北地區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和利潤總額增速分別下降了33.4和46個百分點。從各省市看,2014年重慶、西藏、貴州、江西、河南、海南、福建、廣西8個省區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遼寧、山西、內蒙古和黑龍江4省區為負增長。與2011年相比,山西、內蒙古、湖南3省區增速下滑超過30個百分點。

二、工業經濟持續下行的原因分析

(一)“三駕馬車”增速大幅下滑導致有效需求增長乏力

從出口看,我國外貿出口增速由2000年的近30%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20.3%、2013年7.8%、2014年4.9%,2015年1-10月轉為負增長(-2.5%)。從投資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2011年的15.9%下降至2014年的13.5%,2015年1-10月進一步降為8.3%。從消費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由2011年的17.2%下降至2014年的12%,2015年1-10月降至10.6%。進一步分析發現,投資疲軟的根源在于,產能過剩對基于傳統產業結構的再投資形成了硬約束,而新的優質投資機會尚未明朗;消費增長乏力的根本在于,低端消費下降而中高端消費受制于供給不足。

(二)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導致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不斷減緩

一般而言,經濟增長主要來自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效率的改善和技術進步。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增長更多是依靠要素投入驅動,而不是效率改善和技術進步。長期保持過高的投資率,不僅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還造成很多資源的閑置與浪費,使得資源利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要素投入的增長并不能拉動經濟增長。從長期看,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管理水平、勞動者素質,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穩定增長,才可穩定工業經濟增長。

(三)要素成本率和行業利潤率“一升一降”導致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不容樂觀

2015年1-10月,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6.09元,2014年85.64元,2013年85.27元,2012年84.77元,2011年84.71元。在要素成本中,又以人力成本上升較為突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數據,2013年我國工人月平均工資約699美元,相當于越南的3.6倍、印尼的4倍,已與美國較為接近。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則呈逐年下降之勢,2015年1-10月為5.45%,2014年5.91%,2013年6.11%,2012年6.07%,2011年6.47%。要素成本率和行業利潤率的雙向變化,使得制造業投資回報率明顯下降,資金、人才逃離實體經濟。

三、思考和啟示

(一)保持戰略定力,樹立產業發展新理念

為什么近年來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速持續下行?工業增加值率不升反降?行業利潤率不斷下滑?根本原因就在于發展理念和制度安排都側重于速度規模擴張,而非質量和效率效益的提升。今后一個時期,不僅要認識到短期刺激措施無法帶來經濟的V型反彈,還要利用好經濟下行的倒逼效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目標,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和價值觀,著力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和制度安排,著力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遏制全要素生產率的減速趨勢,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效。

(二)聚焦特色領域,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扼制經濟下行的根本是要從供給側入手。從供給角度看,在產能全面過剩背景下,各地發展工業一定要擯棄傳統模式,聚焦特色、厚植優勢,打造“旗艦”型優勢產業。在這方面,上海、深圳、北京等先發地區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比如,深圳重點打造以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海洋產業為核心的“未來產業”,著力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北京重點發展創新前沿、關鍵核心、集成服務、設計創意和名優民生5類產品,加快構筑高精尖產業體系。各地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應充分借鑒這些做法,突出特色優勢、聚焦發展重點,著力打造幾個在全國甚至全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優勢行業。

(三)依靠創新驅動,塑造產業發展新引擎

提高產業創新能力,關鍵是要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目前,我國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70%以上的研發經費由企業提供、60%以上的發明專利由企業申請,但自上而下的創新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創新供需的脫節,不利于企業創新作用的發揮。要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基礎的技術創新計劃管理體制,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和實施,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同時,原有工業部門的科研院所轉制后,共性技術研發不斷弱化,從科技到產業出現了斷層。必須采取新機制、新模式,扶持和培育一批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重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

(四)堅定制造強國信念,構建產業發展新生態

美國提出“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制造業始終是支撐美國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英國制造2050”提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制造業都將是英國經濟獲得成功的關鍵。反觀國內,隨著工業經濟持續下行和工業占比不斷下降,不少人對制造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了動搖。要認識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壓艙石。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業作為支撐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和關鍵,著力為工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近期應加快落實《中國制造2025》,抓好標志性項目和試點示范的推進,讓大家盡快看到樣板工程和實施效果,引導形成全社會重視制造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