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美國著名發明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現在科學的發展速度這么快,我有時候幾乎后悔我自己出生得太早了。”現在,如果您身處美國拉斯韋加斯消費電子展現場,也許會發出同樣感慨。載人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設備、虛擬現實頭盔……總有新的熱門產品冒出,總是令人不禁要想:將來還會出現什么我們想不到的新事物呢?
是的,科學發展得太快了,我們身在其中慢慢被改變著、享受著,卻沒有太過留意,仿佛一切理所當然。就像在這個有著業界風向標美譽的世界最大規模消費技術展現場,沒有太多人留意一個小小的細節變化:展會主辦方美國消費電子協會名字的“電子”已經悄然改成了“技術”。
一個由消費電子產品主導的時代正在落幕,而一個更偉大的由“技術”主導的新時代正在來臨。
在20世紀,基于電子元件的消費電子產品問世,比如電視、電話、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播放器、電腦等等,顛覆性地改變了人類的工作、生活、學習、交流與娛樂方式。但今天,普適計算、廉價數字存儲、互聯互通、數字設備普及及傳感化,正再一次撬動人類社會發展和世界進步的技術根基。
“我們今天許多新興行業都是智能、互聯行業,本質上并非是‘電子’行業,至少不是傳統定義上的‘電子’行業,”美國消費技術協會主席加里·夏皮羅就協會改名在所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說道。他認為,“電子”已經過時,今天“技術”這個內涵寬泛、豐富的詞匯才足以代表智能汽車、無人機、3D打印、數字健康、機器人、物聯網等新技術與新行業,才足以代表優步、奈飛、便利旅游、Yelp、谷歌等非硬件領域的創新者。
技術對世界的改變是如此迅速、如此深刻、如此令人目瞪口呆。想想百年前的今天,萊特兄弟的飛機才只有幾次試飛;50年前的今天,斯坦福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間的電腦還沒有連接起來,互聯網尚未誕生;40年前的今天,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創立微軟才7個月時間,而史蒂夫·喬布斯的蘋果還得再等3個月才問世;20年前的今天,“視窗”操作系統風靡全球,但谷歌還沒有出現;10年前的今天,諾基亞手機如日中天,距第一部iPhone手機問世還有一年多時間,誰想到10年后的今天是智能手機的天下。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五六年。這種技術革新的變化,也反映在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的一系列名字上。1924年成立時,它叫廣播制造商協會,后來又先后更名為廣播-電視制造商協會、廣播-電子-電視制造商協會、電子工業協會、消費電子制造商協會,1999年才改為人們熟悉的消費電子協會,然后于去年11月宣布改名為消費技術協會。
展望未來,智能手機也一定會被新的產品取代。事實上,智能手機市場正在步入瓶頸期。美國消費技術協會在展會期間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年增長速度逐漸滑落,分別為61%、54%、49%、23%,而2015年更是首次降至7%,預計今年增速將維持在這一水平。這種個位數速度的增長被認為將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新常態”。
除了智能手機外,傳統消費電子產品“三巨頭”中的另兩個巨頭——平板電腦和便攜電腦市場同樣顯出疲態,其中平板電腦在2014年售出創紀錄的2.24億臺后,受大屏幕手機與可變式個人電腦沖擊,2015年只售出1.92億臺,今年預計將進一步降至1.76億臺。此外,電視也被認為是明日黃花,其中幾年前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等離子電視現已基本被市場拋棄。
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而今,無人機、虛擬現實產品和3D打印機等新興行業全面爆紅。據美國消費技術協會預計,其中僅在美國,無人機銷量預計將比2015年增長149%,達280萬架;虛擬現實產品銷量預計將增加近5倍,達120萬臺;而3D打印機銷量預計將增加64%,達17.9萬臺。
那么,十年后,技術會怎樣改變這個世界?我們無法回答,世界的變化總是超出人們的想象。美國奧克盧斯公司有著虛擬現實行業中的蘋果公司之稱。該公司工作室主管賈森·魯賓在對新華社記者談到虛擬現實未來發展前景時這樣類比:蘋果當年剛推出手機時,沒有人預料到這竟然能改變出租車的使用方式,但幾年后,許多人都有了蘋果手機,有人就創辦了優步,然后就變成了大生意。“水到自然渠成,但現在我們想象不出具體的未來。”
更多資訊請關注3C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