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南方日報社派出40余名專業記者團隊,對話逾百名企業家、專家,歷時三個月精心打造的年度巨作《創·新——2015年度珠三角競爭力報告》熱辣出爐。報告中,東莞作為珠三角制造業的樣本城市,在制造變革、體制機制、協同創新、鄉村經濟、人才紅利等領域體現出不俗的競爭力與發展動能。其中,《被低估的東莞背后:珠三角制造業開啟新模式?》等報道引起在莞企業家熱烈反響,也讓外界看到了一個“被低估的東莞”。
“東莞制造”正變革圖強
東莞果真不濟了嗎?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市制造業市場主體達17.03萬戶,比2012年底增長36.85%。而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七大新興行業市場主體累計達到1.22萬戶。
報告指出,在世界產業版圖中,以“東莞制造”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業也在變革圖強:在工廠里,信息化智能化流水線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生產線上,低端的手機零部件被自主品牌智能手機取代,RFID、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登上珠三角制造的舞臺;跨境電商讓增長乏力的傳統出口貿易找到了新的市場,也讓個性化、定制化的柔性生產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被低估、被誤讀的東莞背后,珠三角制造業正在謀求高水平嵌入全球價值鏈中的產業升級。
東莞最大的優勢仍是制造業
剛剛出爐的《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明確,未來15年,東莞將從中間城市轉變為區域中心城市,全力推動松山湖(生態園)打造引領東莞轉型升級的區域創新走廊,對接粵港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要求。
報告指出,作為世界工廠,東莞最大的優勢和機會仍舊在制造業,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供應鏈優勢不減,各類專業展會活力依舊、新型研發機構還在不斷落地。未來15年,東莞將打破傳統行政區域限制,以及舊有發展路徑依賴,全力推動松山湖(生態園)打造引領東莞轉型升級的區域創新走廊,對接珠江口東岸粵港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要求。背靠廣深、連接港臺,東莞正在成為連接中國特色區域創新體系的連接器。
此外,報告還就東莞對接深圳地鐵打通珠三角半小時創新圈、通過機器換人帶來勞動力結構變化等話題進行了論述。
聲音
報告釋放東莞向“智造”轉變強烈的信號
珠三角競爭力報告中,《被低估的東莞背后:珠三角制造業開啟新模式?》等報道引起了在莞企業家的強烈反響。報道與之前個別媒體報道東莞企業倒閉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記者如實地報道了東莞企業從“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的過程,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東莞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更好地為“東莞制造”正名。
近年來,東莞一方面在利用信息化來改造傳統產業,比如制鞋、制衣、家具等行業;另一方面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平均增速,已成為東莞經濟的新增長點。自今年6月份廣東省組織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工作以來,全省共有3000多家企業申報,首批通過2049家企業,其中莞企占了493家,超過廣州市482家的入庫企業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一。這個數據釋放出了強烈的信號,東莞制造不僅僅是“制造”,已經開始向“智造”轉變。
——易事特董事長何思模
創新力量和地方文化是東莞被低估的典型
我覺得報告中提出“被低估的東莞”這個話題非常好,南方日報能發出這樣的聲音值得肯定。我個人認為低估還有兩個典型的方面,一是低估了東莞的地方文化,很多人說東莞市文化的沙漠,實際上東莞從歷史上到現在都非常尊師重教,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出5個院士,這放在任何地區都是很大的亮點。二是低估了東莞創新的力量,創新一方面是技術取得,一方面是市場拉動,東莞依靠市場拉動的創新力量更大。比如機器人,東莞涌現出巨崗、拓斯達、伯朗特等知名企業,就是因為他們在市場中得到很多磨練,市場拉動他們創新。
——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
調查報告無論從數據還是實例,都給了我們很多信心
看了南方日報的這次競爭力報告,感觸很深。其實今年,不見得是東莞制造業最難的一年,但一定是思考最多的一年。因為很多行業正在興衰的交融變幻之中,很多人找不到方向、看不到答案。而此時,看到一組這樣的報道,的確讓人為之一振。我認識很多企業主,很務實,但往往只看眼前一畝三分地,對于經濟形勢認知有限,難免思維自我局限,甚至對宏觀經濟環境產生悲觀情緒。而這個調查報告,無論從數據還是實例,都給了我們很多信心,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也頗有啟發。
——東信集團企劃部經理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