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業兩極分化,究竟為何?

時間:2015-12-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對于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現狀來說,有人認為是寒冬,也有人認為是春天,而認為制造業是寒冬的那些企業或許真的熬不到春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么有的企業訂單不斷,忙不過來,而有些卻面臨倒閉?

中國制造自誕生之日起就沒有得到過公正的評價,身上的標簽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血汗、剝削、無含金量,還有什么產業鏈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輝煌的時候,公眾在談論起制造業時,也常常充滿著鄙夷的口氣。在這種輿論環境中,制造業運作正常還好,一旦出現任何狀況,都會被輿論無限放大,此前,富士康曾因墜樓門而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最瘋狂的討伐歲月中,人人都變成了上帝,變成了拯救流水線工人的救世主,莫說是超時加班或者職業危害等問題,就連園區里的一棵樹倒了,輿論也恨不得把責任歸到郭臺銘的管理頭上;另外,自去年春節開始,珠江、溫州、江蘇等地的制造工廠紛紛陷入倒閉潮,也助長了輿論的不正之風,大家解剖完企業倒閉的原因之后,似乎也在尋找一種“終于可以蓋棺定論”的快感,也即中國制造業真的不行,但事實并非如此,正當大部分企業陷入虧損甚至倒閉的時候,一些明星企業的業績卻蒸蒸日上,如富士康,他們如今最頭疼的是,招不到足夠的流水線員工去滿足蘋果巨大的訂單需求,自然,隨著iPhone6s熱賣,他們勢必會在接下來的兩個季度里再大賺一筆。

有些企業正遭遇寒冬,而且基本上熬不到春天了;有些企業卻正值盛夏,車間里的流水線如永動機一般從未停止轉動,不用高唱贊歌,只消看一眼堆積如山的高端手機就能感覺到咱們工人有力量,絲毫沒有衰退的跡象。中國制造業冰火兩重天的局面,遠不止是一個客戶訂單差異就能全部解釋的,它更關乎企業發展策略、管理制度以及部門文化。

無源之水,低端制造注定要枯竭

曾幾何時,中國制造風靡一時,特別是一些中小型制造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有力補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暴發戶開始自詡為企業家,有的甚至出書立傳、到處走穴,但企業家和暴發戶最本質的區別正在于對企業“永續經營”的思考。

中國制造的黃金十年,其實,也是勞動力最廉價的十年,那時候的工人不僅廉價、而且聽話,像狗一樣聽話。因政策更傾向于制造業,使得土地、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這才促成了中國制造最核心的價格競爭力,此外,國外的資本同樣看中了這里寬松的政策和勤勞的人民,而且這里的領導比較關心政績和經濟指標,至于環境治理或者人才培養這種需要深耕、文火慢燉的事兒,從來只是下一屆的任務,久而久之,中國制造贏得了訂單,并促進了經濟增長,但留給后代的卻是惡劣的環境,以及從未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

拿溫州舉例,這座城市號稱中國制造業之都,他們生產出來的眼鏡、鞋子、打火機等日常用品可銷往全世界,這里的土著居民瞬間暴富,基本上都是富得流油,但這種制造業的富裕只是短暫的,他們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價生產資料的差價,商業模式和制造水平,都不具備特別的思維深度,于是很容易模仿。隨著同質化制造的出現,相同產品出現產能過剩的危機,昔日可觀的利潤慢慢地被蠶食。此外,中國一些小型的制造企業,基本上沒有管理體系,總體上屬于游擊戰,企業主接到訂單了,就聯絡工人過來生產,訂單做完了,大家就放假,莫說是人才培養,連最基本的培訓都無法展開,這種環境下,制造業的工藝、工人都只能停留在最低端,市場需求稍有變動,他們就無法適應了,更談不上永續經營。另外,一些相對大型的制造業,比如蘇州的聯建科技,昔日也曾作為蘋果的供應商紅極一時,但因技術變革較慢,沒能適應客戶需求,最終落得個慘淡出局,這種境況也不能完全怪聯建科技自己,要知道,成為蘋果的供應商本就是一件“高風險、高收益”的事兒,干好了,自然賺得盆滿缽滿,干不好,隨時有可能倒閉,因蘋果產品出貨量太大,任何供應商在前期想要接下蘋果的單,必須要押上全部家底,有的甚至要借高利貸興建廠房,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跟不上蘋果的節奏,死的會非常慘,除了聯建之外,GATA也如此。

中國社會環境和政策導向也搶走了很多本該流入制造業的錢。過去10年,領導們突然開竅了,他們竟然能發現品牌溢價、高薪技術能賺到更多的錢,于是在改革的紅旗下,東南沿海城市開始驅趕制造業,不僅之前的稅收、土地優惠政策漸行漸遠,還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使得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蕩然無從,富士康從深圳陸續遷往鄭州和昆山,就是這種驅趕最鮮明的寫照,巨頭企業自然有實力堅持到內陸,東山再起,但很多中小企業在遷徙之中就餓死了,有的干脆就地解散。如果說政策是中小制造業的天災,那么,房地產則更像是中國制造的一場人禍,最著名的溫州炒房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來源于制造業主,他們對比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利潤之后,前者只有2%左右,后者則常常高大39%,開始把大量的資本投入房地產業,變成了鬼屋、無人居住,也套牢了本該用于升級設備、培養人才的資本?,F在這個資本又轉移到了股市,承受著一輪又一輪的割韭菜。

錙銖必較,制造業的摳門之道

中國制造業正集體過冬,有的人甚至已經冬眠,但這并不包括一些巨型的明星企業,他們的車間正變得越來越擁擠,因為要提高UPH,越來越多的閑置空間架起了流水線,也變得越來越熱,因為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正散發出新的能量,工人不擔心失業,甚至不擔心收入降低,在他們眼中,流水線是不會停歇的,偶爾地曠工反倒是成了工作之中的調劑,總之,這里不缺訂單、不缺錢,中國制造業的冷氣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

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非華為莫屬,誠然,把他歸到制造業中有點委屈,他們的科技含量在國內可是屈指可數的,但正如三星的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華為也正開始錙銖必較地打磨自己的產品,并逐步從基礎的電信設備擴展到智能終端,以及芯片領域,他們的Mate7在英國等歐洲國家非常受歡迎,這源于他們電信品牌的加成,更是對制作工藝的不斷追求,而且,他們的立足之本也是值得中國全部企業學習的,華為人從來都是居安思危,每年都會把利潤的10%投入到研發之中,同時,也有相當的比例分到員工手中,留下人才,培養濃重的工程師文化,逐漸建立起萬事不拔之基,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華為的牌子有可能金光閃閃100年吧,至于說,再賣出1億的手機,也只是順便的事兒。

與華為的光芒萬丈相比,富士康則顯得普通的多,這個代工大王總給人一種農民的感覺,樸實、勤勞、兢兢業業,但也賺了不少錢。筆者剛剛讀了一個帖子,數據顯示鴻海2015年的預計營業額將達到10000億人民幣,員工人數則從2010年的80萬增長到現在的130萬,當之無愧的中國最大民營企業,僅創造的就業崗位來看,歷史就應該給其記上一攻,我想1000年以后,跟在郭臺銘身后的絕對不是什么墜樓事件,而是之于中國整個中西部地區的巨大影響,但光芒的背后卻是富士康人的樸實付出,筆者有一位朋友在這家企業任職,每每聊起工作的事情,他都會抱怨單調、重復、簡單到白癡都可以做,比如要注意5S管理、宣導員工穿好靜電衣,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定期擦拭設備上的塵土,以防止粉塵影響iPhone6s的生產良率,全部門沒有人高彈闊論發展戰略,上至高層、下至操作工,大家談論的都是基本功,日復一日的強調,也日復一日地提高,或許正是這樣的工匠精神才能不斷滿足高端客戶的品質要求,像蘋果、小米這樣兼具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沒有點決心,還真搞不定。

太聰明的人,一般是做不好制造業的,這個行業里沒有快速賺錢的途徑,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真正拉開中國制造業貧富差距的,除了客戶、政策等外部因素外,更核心的因素則是企業本身,一種工匠精神,一種基本功精神。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