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企業動態 > 資訊詳情

安控全方位解讀“互聯網+”

時間:2015-12-15

來源:ECHO-北京安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導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提“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那么什么是“互聯網+”?“互聯網+”的本質和動力又是什么?安控給予全方位解讀。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提“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那么什么是“互聯網+”?“互聯網+”的本質和動力又是什么?安控給予全方位解讀。

“互聯網+”的背景與本質

“互聯網+”的深刻內涵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韋澤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為止。而互聯網正是這樣的技術,它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Purpose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無論網絡零售、在線批發、跨境電商、快的打車、淘點點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在線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化”;只有“在線”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在線化的數據流動性最強,不會像以往一樣僅僅封閉在某個部門或企業內部。在線數據隨時可以在產業上下游、協作主體之間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數據只有流動起來,其價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范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獲(每個階段各20-30年)。今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21周年,中國迄今已經有6.5億網民,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通信網絡的進步、互聯網、智能手機、智能芯片在企業、人群和物體中的廣泛安裝,為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的內涵根本上區隔與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或者說互聯網重新定義了信息化。我們之前把信息化定義為:ICT技術不斷應用深化的過程。但假如ICT技術的普及、應用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促進信息/數據在跨組織、跨地域的廣泛分享使用,就會出現“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難以體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正在回歸“信息為核心”這個本質。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看到的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基礎設施。互聯網天然具備全球開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數據在工業社會中被壓抑的巨大潛力爆發出來,轉化成巨大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源泉。

“互聯網+”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

“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過去十年,這一過程呈現“逆向”互聯網化的過程。在企業價值鏈層面上,表現為一個個環節的互聯網化:從消費者在線開始,到廣告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從產業層面看,表現為一個個產業的互聯網化:從廣告傳媒業、零售業、到批發市場,再到生產制造和原材料。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互聯網+”是從C端到B端,從小B再到大B的過程,產業越來越重。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物流、金融業也跟著出現互聯網化的趨勢。在“互聯網+”逆向倒逼的過程中,各個環節互聯網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遞減。

“互聯網+”的動力:云計算、大數據與新分工網絡

“互聯網+”的實踐風起云涌、極大地改變著經濟、社會的面貌,其不竭動力來自于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礎設施的形成;二是對數據資源的松綁;三是基于前兩方面而引發的分工形態變革。

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強勢突破

在“云”(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上,以“阿里云”為代表,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已實現了基于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來提供通用云計算服務。無論是在技術先進性、安全性和經濟性上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亞馬遜、谷歌共執牛耳。

我國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正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1)強化了計算資源的專業化提供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2)將國際IT巨頭主導的起源于“工業經濟”的“計算機+軟件”模式向適應“信息經濟”特點的“云計算+數據”模式轉變;

(3)帶動了“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撬動了我國在“端”(移動設備等和軟件應用)上的市場潛力和無限創意;

(4)在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分析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成為社會的神經中樞,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一起聯手打造系統級智能;

(5)打破了大企業在計算能力上的壟斷,從而成為這個時代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溫床;

(6)推動傳統企業加速擁抱互聯網,加快了傳統產業轉型的步伐;

(7)加強了政務處理效率、提高了社會治理能力;

(8)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技術,維護了國家經濟安全;

(9)有助于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物聯網基礎設施快速滲透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

物聯網就是把傳感器裝備到各種真實物體上,通過互聯網聯接起來,進而運行特定的程序,達到遠程控制或者實現物與物的直接通信。射頻識別標簽(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連,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實現物與物的溝通和對話。有新興的“云計算、大數據”服務作為支撐,物聯網的發展將提升過去在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問題,煥發出新活力。IDC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物聯網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19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71億美元。全球物聯網裝機量從2013年到202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7.5%,增長到2,120億臺。

智能終端、APP軟件應用異軍突起

在云計算、大數據設施和應用軟件服務的助力下,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用戶設備,正成為大數據采集的重要源頭和服務提供的重要界面。

中國已成為全球智能終端增長的絕對主導力量,并引領全球移動市場智能化演進。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2.58億部,份額超過全球1/3,并以167%的增幅遠超全球水平,一舉超越2012年之前歷年之和。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更達到4.23億部,全球份額貢獻逼近50%。2012年二季度中國手機出貨中,智能手機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機達52%,領先全球整一年時間完成歷史更替(全球在2013年二季度首次超越50%達到52%),而至2013年四季度,中國新出貨手機的智能化比例已高達75%。

以智能終端為接入界面,互聯網內容逐漸從門戶網站主導的網頁向異彩紛呈的APP應用程序轉變。APP應用程序更多以云計算服務為支撐,通過后臺豐富的數據驅動,開發和發布的門檻降低、創意受到極大激發。2013年年底,蘋果AppStore與谷歌GooglePlay應用下載規模均達到500億次,應用規模均超過100萬個。騰訊、阿里、百度等企業試圖通過深度挖掘移動即時消息、手機支付、地圖等能力,在自身核心應用領域搭建超級APP平臺。

基礎設施投資主體轉向

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那么這類基礎設施的投資是誰帶來的呢?答案是數以億計的普通用戶。我國有6.32億網民,其中83.4%使用移動上網(CNNIC截至2014年6月的數據),按每部手機1000元,兩年更換一部手機計算,人們在移動設備上投資額是巨大的,幾年內即可達萬億級別。同樣云計算基礎設施也是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民營企業建設和運營,無論是用戶規模,還是技術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

這樣,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就由過去的政府或者國有大企業主導,逐漸向民營企業和個人主導轉向。由于投資主體的變化,服務模式和控制權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從事基礎設施服務的民營企業,必須持續創新以擴大規模、獲取潛在收益;消費者主導權增強,用手中的設備“投票”,直接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信息經濟的治理模式也將從原有的集中控制向依靠大眾創新、共同治理方向轉變。

“互聯網+”的新生產要素:數據

人類社會的各項活動與信息(數據)的創造、傳輸和使用直接相關。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都是在逐漸打破信息(數據)與其他要素的緊耦合關系、增強其流動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圍和價值,最終提高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

信息(數據)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信息化過程,信息技術的超常規速度發展,促成了信息(數據)量和處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長,人類經濟社會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IDC于2012年12月發布了研究報告《2020年的數字宇宙:大數據、更大的數字陰影以及遠東地區實現最快增長》。數字宇宙是對一年內全世界產生、復制及利用的所有數字化數據的度量。從2013年到2020年,數字宇宙的規模每兩年將翻一番。2012年中國總體數據量占世界的13%,而到2020年將提高到21%。

如前所述,除了作為必要成分驅動業務外(即Data-DrivenApplication,如金融交易數據、電子商務交易數據),數據產品的開發(即DataProduct,通過數據用途的擴展創造新的價值,如精準網絡廣告)更是為攫取數據財富開辟了新的源泉。經濟領域海量數據的積累與交換、分析與運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洞見和知識,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為充分挖掘數據要素的價值提供了超乎尋常的力量。

“互聯網+”的分工體系:大規模社會化協同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數據)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中的滲透,直接促進了產品生產、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從而深刻影響著經濟的形態。

信息技術革命為分工協同提供了必要、廉價、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變了消費者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為和力量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從孤陋寡聞到見多識廣,從分散孤立到群體互動,從被動接受到積極參與,消費者潛在的多樣性需求被激發,市場環境正在發生這重大變革。

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企業以客戶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的經營策略迫使企業組織形式相應改變。新型的分工協同形式開始涌現。

“小而美”是企業常態:由于節約了信息成本,交易費用降低令外包等方式更為便捷,企業不必維持龐大臃腫的組織結構,低效、冗余的價值鏈環節將消亡,而新的高效率價值環節興起,組織的邊界收縮,小企業成為主流。

生產與消費更加融合:信息(數據)作為一種柔性資源,縮短了迂回、低效的生產鏈條,促進了C2B方式的興起,生產與消費將更加融合。

實時協同是主流:技術手段的提升、信息(數據)開放和流動的加速,以及相應帶來的生產流程和組織變革,生產樣式已經從“工業經濟”的典型線性控制,轉變為“信息經濟”的實時協同。

就業途徑更多樣:信息技術為靈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業形勢多樣化。“信息經濟”條件下,由于溝通、協作的門檻降低,評價和信用制度的完善,專業技能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個人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就業的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年輕一代經由網絡、利用外包方式,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工作的地點,為多家企業提供服務,比如翻譯、設計、客戶服務等工作,企業的雇傭方式和組織形式、人們的就業方式和收入結構,都將出現改變。

綜上所述,新信息基礎設施(“云+網+端”)、新生產要素(大數據)、新分工網絡(大規模、社會化的全新分工形態)為“互聯網+”能量的釋放提供了不竭動力,體現了“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推動“生產率躍升”的強勁力道。“互聯網+”行動,將以夯實新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原有工農業基礎設施、創新互聯網經濟、滲透傳統產業為指向,為中國經濟實現轉型與增長開辟新路。

“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云網端

經濟、社會活動的正常運作有賴于基礎設施發揮其支撐功能。隨著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加速轉變,基礎設施的巨變也日益彰顯。

短短幾十年間,“互聯網”能夠從誕生、普及,升級為“互聯網+”這一新變革力量,技術邊界不斷擴張,從而引發基礎設施層次上的巨變,則是至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互聯網+”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源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威力。

“互聯網+”仰賴的新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云、網、端”三部分。“云”是指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于對數據的利用能力,而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像水電一樣為用戶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計算資源打開方便之門。“網”不僅包括原有的“互聯網”,還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網絡承載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新增價值持續得到挖掘。“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端”是數據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界面。新信息基礎設施正疊加于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設施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