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安徽省政府印發《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皖政〔2015〕106號)》,繪出安徽在新常態下,打造制造強省的路線圖、時間表。
12月9日,北京公布《<中國制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要把北京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增長引擎、引領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先行區域和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戰略高地。
《中國制造2025》全面開啟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崛起之路,地方方案陸續推出形成一股積極風氣,從地方政府到企業都干勁十足,我們似乎看到了中國制造的未來。
我們先來看看安徽、北京版方案的內容。《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的重點產業及領域被概括為“12+5”,即重點突破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十二個高端制造業領域,加快改造冶金、建材等五個優勢傳統產業,實現一手抓高端制造業培育壯大、一手抓優勢傳統產業改造。其目標是構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邁入制造業強省行列,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3%左右。
再來看北京版《中國制造2025》方案。北京方案的核心主題是“北京創造”,“北京創造”的關鍵是讓技術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更多地要把產業發展的動力轉換到依靠技術創新上來。因此北京提出三個“一批”(關停淘汰一批、轉移疏解一批、改造升級一批),推動存量產業“轉領域、轉空間、轉動力”;同時將實施新能源智能汽車、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系統和服務、自主可控信息系統、云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移動互聯網、新一代健康診療與服務、通用航空與衛星應用八大新產業生態專項。
雖然安徽、北京各自方案內容存在差異,但殊途同歸,皆是向憑借搶抓“機會窗口”,實現本地制造業產業轉型的同時,也為“中國制造2025”貢獻力量。其實,從《中國制造2025》發布以來,各地的積極性都非常高,都打算在這場制造強國的持久戰中大干一場,東莞、泉州、杭州、上海、長沙、大連……它們都將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順利落地。
精準施策,主動作為,不僅僅是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要做的,制造企業的敏銳洞察力和快速執行力同樣給力。海爾、長虹、格力、新松、廣州數控、浪潮……這些本土企業在技術創新、品牌樹立、國產進程上皆付諸努力,他們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強大推動力。
2015年即將結束,2016年是《中國制造2025》落實的關鍵一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如今《中國制造2025》配套文件陸續到位,日前工信部為推進“中國制造2025”就制定了一個包括五大工程落實方案、四大專項規劃和兩個行動計劃在內的11項文件支撐體系,借助著地方與企業的積極響應和超強執行力,期待明年能夠有個“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