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時代,“機器換人”已成趨勢,這讓湖南的決策者看到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近日,《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審議通過,提出要補齊四大短板,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在具體落實上,湖南將實施“湖南制造強省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洋專家點贊“湖南制造”
10月26日,中車株洲所迎來一批特殊的外國客人。這些來自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巴拿馬等國交通部門的官員、鐵路技術專家,專程來到中國學習高鐵技術。“十二五”以來,隨著中國高鐵快速發展,中車株洲所已接待好幾批類似的客人。近年來,高鐵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株洲產電力機車、牽引控制系統、軌道交通集成系統等“高大上”產品,是這張名片最亮的底色。
類似的一幕,也在有著“工程機械之都”之稱的長沙上演。10月24日,80多名外籍友人走進長沙的工廠車間,感受“湖南制造”帶來的質感與力量。三一集團通過其自主開發的信息系統ECC全球企業控制中心,可實現遠程設備控制、油耗采集、故障診斷、客戶關系管理等一系列操作。同時,三一集團正利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整合、3D打印、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提升公司智能制造及運營能力,帶動整個行業的智能化升級。
來自德國的SigwartJuergen感受更深刻,他說,近幾年在博世汽車部件(長沙)有限公司工作,通過對湖南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特高壓裝備等制造業的切身感受,覺得自己見證了湖南制造,乃至中國制造,向高技術、高智能、高品質的發展過程。
傳統工業領域盛開“智造”之花
從“制造”到“智造”,傳統優勢產業更添活力。
煙花,是湖南傳統優勢產業,但其生產過程卻有諸多安全隱患。在瀏陽,一條長達60米的生產線,融合了制作組合煙花的十二道工序,從制內、外筒到筑泥底、穿引線,從裝藥、封固引劑到粘貼標簽封裝成箱,全部采用自動化機械流水線生產,使煙花生產實現“機器換人”。
機器添了“智”,設備也越來越“靈泛”。位于長沙經開區的鐵建重工,最新研發出一款數字化鑿巖臺車,具有很強的人機對話功能。在鑿巖過程中,可智能分析巖層數據,修整鑿巖參數,實現自動鉆孔作業等各種相關功能。該公司通過持續創新,最近4年內在智能設備制造領域制造了4個國內第一、2個世界第一。
據國家工信部發布的數據,2014年,湖南省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發展綜合指數為76.06,位居全國第十。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不斷深度融合,湖南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老樹發新芽”,在穩增長中繼續發揮支撐作用。
創新不止“智造”不息
12月1日,湖南省政府對外發布《湖南省貫徹〈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省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規劃12個產業領域,積極支持制造業向“智造”轉變,努力實現制造強省的科技跨越。
“目前,湖南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邁進階段,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矛盾依然突出。”湖南省經信委主任謝超英介紹,湖南制定本次行動計劃,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快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新跨越。
湖南省經信委副主任殷林波表示,通過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世界產業格局加快重構及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實施,運用大區域發展戰略疊加優勢,湖南將進一步加快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智能制造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