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被公認為多才多藝且高度靈活的忠實而又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他們執行各種各樣的艱巨任務或繁雜的重復勞動,并被廣泛應用在各個工業領域,從金屬加工到汽車制造,從航空航天到普通包裝,現今傳統產業也紛紛機器換人。
在傳統產業中,大多數工序是由人工流水線完成,機器人加盟傳統產業后數如何成功取代手工甚至比手工更有效率的呢?
機器人是多面手。機器人是“多面手”,首先這意味著他們可用于執行不同的任務,只需配備特定的終端驅動裝置(驅動裝置可安裝在機械手上,以按要求執行操作任務,如鉆、銑削加工、噴霧、拋光等),同時進行編程(有多種軟件工具可以輕松完成編程任務,并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以圖像方式模擬機器人運行,看程序執行是否正確)即可達成不同的工序。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他們可以完成加工任務,即按生產目標而進行加工操作,或將工件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進行新的加工操作,這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可以獨立地采用,也可以結合在一起,按制造工序從一種模式切換到其它模式。
靈活性。“靈活”是機器人的另一種特性,它在確保機器人順利完成任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這與機器自動調動預編程序的可能性相關,其動作不僅依賴被執行的任務指令,而且還可自主識別產品詳細特征而靈活做出新指令。“靈活性”以不同的技術途徑開發出來,如通過識別固定在產品/工件中的身份標簽(識別碼),即可激活相關的工作程序,這時機器人通過識別具體任務而執行相應工作。更先進的應用包括裝備傳感器(如攝像機或可視信號傳輸系統)而實現自動識別,靈活確定對不同部件實施相關生產程序。
靈巧性。“靈巧”又是機器人的一個值得一提的特點。這是一種所謂“仿生”(或連續動作)的能力,能迅速、精確地執行復雜且連貫的動作,可對周圍環境作出反應,避開障礙、避免沖突。值得稱頌的能力是能在雜亂且充滿障礙的環境,或空間有限的工作區域內自動工作。例如智久(廈門)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避障系統方面就有自身獨特的系統,激光障礙物檢測傳感器和機械防撞雙重保護已經實現全自動作業。
所有這些特點,令機器人應用幾乎滲透到所有工業領域。拿傳統業中的制鞋業來說,機器人在鞋類制造中的應用已有10多年,現在有不少鞋廠希望能購置到在常規崗位中工作的機器人。機器人介入到鞋生產工序中,這里有幾種不同的應用,例如最普通的打粗與粘膠工序,這是在幫面入楦并加固中底后的操作,首先是采用終端受動器感應并實施打粗,再進行旋轉毛刷施膠或自動噴膠,為下一步粘接鞋底作好準備。機器人的這些往復操作指令是預先根據不同鞋型數據編制好的,因而能絲毫不差地按指令忠實執行操作任務。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機器人不是萬能。在傳統產業中是否應用得如魚得水,還是要看機器人的發展程度和工藝的具體要求。雖然機器人在制鞋業中應用得當,但直至今日并無證據表明在鞋類制作的最初的兩個工序,即在裁切工序和幫面縫制與并接工序能完全讓機器人自動獨立完成。事實上,這些工序中所要執行的操作需要人的高度靈活性和操作者的經驗或熟練技能,機器人仍不具備這種能力。但機器人卻可以在繃幫裝楦等重復工序上做得十分完美。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