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互聯網商業預期提升 能源產業跨界融合將成新常態

時間:2015-12-0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我國“一帶一路”的重大決策和“互聯網+”的戰略布局,使得傳統產業換代升級,將能源、交通、金融、通信、貿易、電子商務等領域緊緊聯系在一起,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必將替代產業舊有的發展模式。

我國“一帶一路”的重大決策和“互聯網+”的戰略布局,使得傳統產業換代升級,將能源、交通、金融、通信、貿易、電子商務等領域緊緊聯系在一起,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必將替代產業舊有的發展模式。日前,在《能源》雜志社主辦的“2015屆能源年會暨第七屆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指出,當今互聯網時代,能源產業的跨界融合成為必然之勢,也必將成為新的常態。對企業來說,關鍵要形成跨界融合的思想共識來奠定創新發展的基礎,切實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有所為有所不為。

能源產銷體系失衡威脅尚未擺脫

王瑞祥指出,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面臨著諸多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其中,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污染,不是一國一策和單純的技術手段可以解決的。

埃森哲戰略咨詢公司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副主席丁民丞認為,當前,全球能源需求已伴隨經濟新常態而進入微增長時代。其中,中國是這一趨勢的主要代表,不僅電力供需繼續寬松,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遠低于GDP和工業增加值增速,而且在“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幅有望超出16%的預期目標。但是,目前中國能源產業面臨著挑戰與機遇的“冰火兩重天”。一方面,中國能源需求增速放緩,電力產能局部過剩,油氣不再是稀缺資源,跨界競爭紛紛來襲。另一方面,中國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用戶需求蛻變,數字經濟方興未艾,市場逐步開放,產業融合加速。而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尚未擺脫能源產銷體系失衡的威脅。其中,當能源價格攀升、市場供應緊張時,作為“社會效益”的能源安全議題會壓倒能源產業的績效目標。當能源價格低迷、市場需求不振時,能源企業會因產能過剩、績效下行壓力而放緩投資。上述兩種常見情境均會影響中國向新能源架構轉型,不利于提升能源效率和發展可再生能源。

在終端能源消費中,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隨著經濟增長模式轉變而強化,并且這一趨勢不可逆轉。目前,在城鎮化與工業化推進中,中國電能替代的比例已經超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平均水平。但同時,在發電側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實現綠色經濟轉型目標,而減排承諾使中國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替代的主要驅動者之一。

實際上,在本輪經濟周期中,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出現能源需求放緩的現象,涉及產能擴張的大型能源資產開始擱淺,能源產業投資板塊發生明顯漂移。而且,化石能源價格低迷對可再生能源的創新和投資產生負壓。因此,能源產銷體系的再平衡有待于政策、技術和商業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合力形成以創新驅動增長的全新生態。

能源粗放式增長難以為繼

進入2015年,我國重點在產業創新發展、消費革命、跨界合作等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規范化、合理化。國電集團副總經理謝長軍認為,我國電力需求增速放緩,用電結構持續優化,用電增長的動力正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轉變,但火電裝機產能過剩趨勢日益凸顯,成為當前電力矛盾首要問題。同時,水電步入平穩發展期,但棄水限電突出,生態保護和移民難度大,并受經濟性瓶頸制約,水電階段性開發困境難以破局。而風電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由于認識不到位,風電輸出端和接納端矛盾仍然無法解決,棄風限電形勢進一步加劇,嚴重制約著風電健康可持續發展。

神華集團新聞發言人孟堅表示,未來相當長時期,我國煤炭基礎地位不會變。當下能源轉型大環境下,煤炭粗放式增長難以為繼,轉型發展勢在必行。不過,煤炭完全可以轉化為清潔能源,具體在實現煤炭綠色開采技術上,要發展智能、修復技術、水資源保護與配置等技術,為綠色開采提供新途徑。

謝長軍建議,未來我國電源結構的發展,首先是合理布局火電,控制發展規模,解決好低利用小時數的問題。其次是優化調整水電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政策,解決好移民、生態、電價和外送問題。再次是綜合運營技術、管理、經濟、規范等措施,解決好風電限電問題。

對此,丁民丞表示,借鑒國外能源政策演進的經驗教訓,中國政府在能源電力市場中的角色已經從大包大攬的“家長”向制定游戲規則的“監護人”轉變,并從電價、氣價改革著手為能源市場改革梳理行動路線和新目標。同時,有序放開配售電業務競爭、輸配以外的競爭性電價、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相對獨立、規范運行的電力交易機構建設,降低行業壁壘,為“互聯網+智慧能源”創造投資環境,將有助于平衡能源生產側和消費側的權益,激發市場活力。

能源互聯網成為可再生能源新的加速器

丁民丞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字化消費群體最多、各類智能設備、應用軟件和電子商務競爭最激烈的單一市場。隨著數字技術刷新中國人對于信息化的理解,中國政府倡導“互聯網+”行動計劃,以順應傳統產業借力于新技術突破增長瓶頸,其中“互聯網+智慧能源”指導意見使“能源互聯網”成為熱點議題。一方面,能源互聯網正在成為中國能源電力行業加速實現“兩化融合”的思想前沿。另一方面,能源互聯網有望成為可再生能源的新加速器,帶來新的競爭者。

互聯網作為一種紐帶,使毫不關聯的產業相互融合,并產生關聯效應。鑒于互聯網已經重塑了中國多個傳統產業,加之電力市場改革的進程加深,圍繞能源互聯網的商業預期正在提升。在中國高比例情境下的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鏈增加值、物聯網在有利政策推進下,為能源產業創造的GDP增量、國內微網市場可預期的大規模增長,以及全國在新能源供應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新增投資,到2020年中國能源互聯網的總市場規模將超過9400億美元,約占當年GDP的7%。

丁民丞認為,中國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應根植于五位一體的價值點:一是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二是能源形式的互換,三是能源技術數據與信息技術數據的互用,四是能源分配方式的互濟,五是能源生產與消費商業模式的互利。但能源互聯網并不是“能源”與“互聯網”的簡單相加,而是能源產業的傳統企業與新參與者共同利用信息通信、大數據、物聯網、新能源等技術,讓互聯網平臺與能源專業服務深度融合,創造新的增量價值。因此,中國能源互聯網將經過“有容乃大、平臺論劍、無遠弗屆、乾坤易位”四個標志性發展階段。

丁民丞強調,中國能源互聯網四個遞進階段的發展情境取決于政策、技術和商業三個主要因素對能源互聯網的推進作用:1.中國能源市場改革政策的進展和預期;2.中國對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吸收與應用;3.跨界競爭在中國能源產業的擴散速度。因此,這三個因素所能達到的不同程度和實際差異,會使四個遞進階段發生部分重疊、跨越或停滯。但是,目前中國還處于“有容乃大”階段的初期,新能源供應商和跨界企業通過尚未互聯互通的、局域性的能源網在能源服務市場摸索、建設、運營新的商業模式。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