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學會12月1日發布《中國智能機器人白皮書》,旨在回答機器人情感、倫理、技術等發展困惑。
白皮書指出,云計算和人工智能讓機器人做出更加類人的行為。由于情感與意志的賦予,機器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社會倫理觀念也將隨之變遷。由此,科學家需要把握人工智能技術的正確方向,讓機器人融入更多哲學思考,即“不僅具備針對某個問題的高智能,而且要對其行為本身進行道德倫理的規范和約束”。
白皮書談到今年德國大眾汽車制造廠“機器人殺人”事例和科學家關于“機器人傷害人類”的言論。白皮書認為,目前機器人還要受自然人控制,整合生物特征數據庫是漫長過程,而在機器人漫長進化歷程的起步階段,人機協作成為最佳選擇。
白皮書還預測,面向消費者的功能機器人將很快具有社會交互功能,尤其是與全球250億個聯網設備進行交互。而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助推下,人機交互技術可能實現腦波交互。
“發布人工智能領域的白皮書,將是描繪相關行業科技的輪廓,也是為產業界指明一個方向。”白皮書編委會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對記者說。
李德毅表示,機器人在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勞動就業、社會關系、倫理觀念、生活方式,“并且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將越來越明顯”。
專家傾向于對機器人的發展持樂觀態度,比如“機器換人”,一般更換的是處于惡劣或危險環境、以犧牲人類健康為代價的勞動崗位。白皮書建議,應擴大新的行業和服務項目,同時加強對工人及技術人員的繼續職業教育,使他們適應新的社會結構。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成立于1981年,是經中國民政部正式注冊的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國家級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