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黑色星期五,除了往年的電視和低端筆記本折扣較大外,今年出現5折及更低折扣的產品中出現了新產品: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公司Jawbone今年早些時候推出的活動跟蹤器Up3出現了6折的優惠;可以查看手機提醒的Pebble智能手表打了半折,售價為50英鎊;Garmin推出的以健身為主要功能的GPS智能手表降價100英鎊。
對于可穿戴技術來說,這不是一個最好的預兆。隨著智能手機銷售達到平衡,平板電腦、電視和個人電腦的銷量下降,制造商紛紛在可穿戴設備上投錢,希望在新的產品領域點燃一把火。目前的結果是市場上的所有品牌的連接手表和可穿戴設備都過剩。三星在兩年里發布了7款智能手表;蘋果在今年早些時候推出了自己的設備;甚至傳統的鐘表制造商也加入了該游戲:Fossil于本月以2.6億美元收購了可穿戴設備制造商Misfit。
這些制造商都希望可穿戴設備的使用可以像智能手機一樣普遍。通過全方位跟蹤活動,包括步數、卡路里、睡眠模式等,促使我們的生活更健康更有效率。智能手表可以將我們從智能手機中解放出來,可以用來查看電子郵件、短信和地圖。
技術愛好者和健身狂熱者助長了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期望。市場調研公司IDC認為,今年可穿戴設備的全球銷售額將增長163%,從2014年的2890萬臺到7610萬臺。但是這個數據相對來說還比較小,目前尚不清楚可穿戴設備是否會超越小眾產品的范疇。德勒公司的PaulLee通過研究可穿戴技術的消費行為表示,大多人買可穿戴設備是為了向人們展示自己有多健康;作為一個激勵他們變得健康的工具;對有的人來說則是暗示著正在考慮變得更健康。對于后兩種情況來說,活動跟蹤器等于健身房會員:人們在買的時候意志堅定,但在一段時間后使用次數就會下降,尤其當結果與期望值不匹配的時候。雖然“量化自我”的概念在硅谷非常流行,但不一定會轉化為主流,尤其考慮到它所有的功效都需要自律性。
雖然跟蹤器的銷售活動日益改善,但它們的前景可能不會這么樂觀。有研究表明,世界上最暢銷的可穿戴設備制造商Fitbit自今年夏天以來股價有所下滑,這甚至發生在它本月初宣布籌集現金的計劃之前。Jawbone正在經歷今年的第二輪裁員。高德納咨詢公司稱可穿戴設備剛剛經歷了“膨脹預期高峰”,要開始經歷“幻滅低谷”。
智能手表當然是一筆不同的買賣。一塊蘋果手表可以接受信息、控制音樂、進行無線支付等。產品也更新:Pebble發布于2013年,而蘋果的第一塊手表也才銷售了7個月。盡管如此,早期的跡象也不太樂觀。蘋果的銷量輕松超越了智能手表競爭者,但谷歌搜索數據對iPod——一個銷售14年的產品,顯示出更多的興趣。豪雅本月初宣布其第一款智能手表在兩年后可以換購機械表,似乎對智能手表信心不大。
情況可能會改變,但就目前來說,大多數智能手表的應用程序僅僅是智能手機的模仿版本,目前還不清楚兩者是否有關鍵的不同,除了一個安裝在手腕,一個在口袋或辦公桌上,這也足夠算得上一個賣點了。通過手腕上的屏幕檢查文本和電子郵件似乎并不比智能手機方便多少,而且顯得不夠謹慎,因為很少有人在會議上頻繁查看手表,這也會顯得不耐煩。
盡管銷售明顯增長,普及率仍然很低。據德勤公司統計,截至今年6月健身手環的持有率為4%,智能手表為2%。活動追蹤器和智能手表的情況會越來越好,現在智能穿戴對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個新事物而已。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