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時間,從一個四等小站變為二等作業站,從一個只能辦理列車會讓的“直腸子”車站到現代的鐵路物流集散中心,新筑車站正在以全新的姿態完成華麗轉身,而作為站長的張義,全程參與了這5年的新筑站建設。2010年底,隨著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在這里建成啟用,“新筑”再次成為西安與外界交流的一個關鍵詞。新筑鎮,漢代時位于漕運渠南側,由于地處渭河渡口,自古以來便是物資集散地和南北交通要沖。
記者:兩年前,首列“中亞班列長安號”就是從這里出發的。您能描述一下當時的場景嗎?
張義:2013年11月28日,首趟西安至阿拉木圖的中亞國際班列從新筑站發出,作為站長我榮幸地成為了這趟列車的發車人,在搖動發車旗,列車鳴笛的那一刻,心情特別激動。這可是我們的第一趟國際班列啊!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大家都在全力為這趟國際班列的開行而努力。回想起那個時期,雖然每天十分疲憊,但是內心卻充滿熱情。可以說這趟車上裝了多少貨物、用了多少個固定螺栓、每個螺栓需要擰多少下,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記者:從最初的每周一列,到現在每周兩列的常態化運行,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車站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張義:這個是肯定的。車站的運營看似簡單,其實在這背后我們團隊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做出了不少犧牲。對內,我們根據班列要求,充分發揮團隊精神,運轉部門合理安排機力和調車作業計劃,根據班列所需車型,提前選配適用車型,優先安排班列車組的調動和編組,提前將所需車輛配置到位;貨運部門劃定貨區貨位,指定專人擔任客服經理,主動聯系客戶,協調辦理海關、檢驗檢疫手續;挑選精兵強將組成安全裝載加固技術小組,負責班列的方案落實、裝載加固、車輛選配、車輛運行查詢等一系列的安全工作,全力打造“中亞班列長安號”。對外,我們積極營銷,廣開貨源,積極將海岸線延伸到關中平原,眾多來自青島港等中東部企業,借助西安綜合保稅區和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功能,利用“二次轉關”模式成功上列。
記者:您是如何籌劃新筑站的未來的?
張義:應該說,時代給了新筑站發展機會。五年前我剛來新筑站的時候,甚至在“中亞班列長安號”開通之前,其實鐵路內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個新筑站,而如今它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便成為西北最大的樞紐中心。現在,新筑車站全站共有職工150人,分為集裝箱、特貨、行包、普貨四大作業區,貨場面積2058畝,可以說是今非昔比。
去年2月又開通了西安至黃島港的海鐵聯運國際貨運班列,將陜西的果汁、汽車配件運往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自此,以新筑車站為中心,向西開行中亞班列,向東開行海鐵聯運班列,以實際行動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全新鐵路國際貨運格局已經形成。
為了進一步適應發展的需要,新的新筑貨場即將準備開建,未來新筑車站將被打造為更加現代化的鐵路綜合物流中心,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的“中國制造”坐著我們的專列“走出去”。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