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技術體系與軟件,中國工業的阿喀琉斯之踵

時間:2015-11-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盡管在信息技術領域,中國通過迅速復制國外的模式并突破性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工業領域,技術體系與軟件的薄弱卻極大制約著制造業發展。

盡管在信息技術領域,中國通過迅速復制國外的模式并突破性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工業領域,技術體系與軟件的薄弱卻極大制約著制造業發展。如果將信息技術視為工具和手段,那么工業技術就是操作這些工具的方法和知識,而基于知識管理的應用體系無法通過引進和購買來實現移植。

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失衡

盡管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在產值上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平心而論,中國制造業實屬大而不強,目前仍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工業技術體系水平較低、工業軟件領域缺乏話語權恰恰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為何工業技術體系與工業軟件領域會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短板呢?我們知道,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可謂現代工業體系前進的兩個輪子。近年來,中國在信息技術領域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自主研發和引進了大量先進信息技術,使高端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但在工業技術方面,中國卻依舊處在追趕階段---只因工業技術本身作為基于知識管理的應用體系無法通過引進和購買來實現移植。譬如,在波音787研制過程用到的8000多種軟件,只有不到1000種軟件是我們可以買到的商業軟件,而嵌入了波音公司多年積累的工程技術方法的其余7000多種軟件是買不來的。這也就導致了信息技術的輪子大,工業技術的輪子小,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失衡的現狀,嚴重影響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如果將信息技術視為工具和手段,那么工業技術就是操作這些工具的方法和知識---就好比word是信息化,怎么在word里面寫文章是工業技術。當工業技術缺乏信息技術的深度支撐,工業技術也就會呈現出經驗性的、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特質;而這將使得我們在研發過程中,即便配備了大量IT工具,也依舊不得不大量依賴工程技術人員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操作,讓工程科技人員普遍陷入“80%勞動,20%創造”的狀態,進而極大地阻礙了工程技術的持續積累和發展。

與此同時,需要看到的國際現狀則是: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西門子、達索等工業軟件巨頭通過不斷并購,向全產業鏈擴張,已建立起封閉的生態系統。目前,其工業軟件和平臺已經覆蓋需求、設計、仿真、試驗、工藝、生產、制造、服務等大部分鏈條,且與工業控制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和無縫對接,主導了新一輪制造業革命的核心工業平臺。由于中國高端制造業的CAD、CAE、PLM等基礎工業軟件幾乎全部被國外壟斷,特別是高端工業控制系統和數控裝備也大多數來自國外;這使得中國企業在參與制定智能制造工業技術標準時話語權十分有限,也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工業平臺再次被國外壟斷的可能和風險很大。

知識自動化實現工業信息化深度應用

面對上述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失衡的國內制造業現狀,麥肯錫報告中提出的知識自動化卻很可能是中國制造業達致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契機:

在工業領域,知識自動化能將工業技術進行數字化表達和模型化,并將其移植到工程中間件平臺,以便驅動各種軟件、硬件和設備,從而完成原本需要人去完成的大部分工作,將人解放出來去做更加高級、更具創造性的工作。同時,知識自動化還能通過對企業歷史數據和行為數據的深度挖掘,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把經驗性知識進行顯性化和模型化表達,進而實現工程技術知識的持續積累,實現工業技術驅動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促進工業技術的雙向發展。這對于建立數字化的工業技術體系,以及促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知識自動化在被視為國內制造業突破口的同時,更應當被視為知識表達和知識智能的一次重要變革---目前為止,只有它第一次實實在在地將知識直接輸出成了生產力,實現了人與機器的重新分工。

工業軟件基礎平臺已成熟

一定程度上,工業軟件或可被視為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的直接產物。故而,在分析和討論知識自動化這一理念的提出與實施將會給工業軟件行業和國內制造業帶來怎樣的突破與變革之前,我們先看看工業軟件市場定位和分布。目前有5類工業軟件廠商。其一是PLM軟件,以西門子、達索和PTC三大廠商為代表,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端裝備制造CAD領域,并且憑借占有設計數據源頭的優勢,大力開展和強化PLM(產品全生命周期)業務,覆蓋從設計、工藝到制造的環節,并通過大量并購,力求建立起完整的軟件生態系統。其二是各學科領域的建模、仿真分析軟件,以MSC、Ansys、LMS(已經被西門子收購)、法國ESI集團、Samtech(已被西門子收購)等為代表。其三是以iSIGHT(已被達索收購)、Modelcenter等為代表的多學科優化和設計自動化廠商。其四是面向資源管理和項目管理的軟件,比如SAP、用友、金蝶等ERP軟件,以及P6(被Oracle收購)、IRIS等軟件。其五是通用中間件軟件,主要解決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問題,如IBM、Oracle等。

以上各廠商主要集中在工具、系統和平臺三大領域,主要提供通用性、可復制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上層的業務領域即知識自動化領域,反而由于差異化大、市場分散、技術難度大,各類企業均涉足較少,也尚未形成壟斷性的產業生態。需要指出的是,該領域所對應的業務恰好亦對應著不少國內中小企業的迫切需求。

工程中間件成本土工業軟件突破口

如前所述,在工具、系統、平臺這些基礎和通用技術領域,廠商眾多,市場成熟;西門子、達索等國際工業軟件巨頭已經形成排他、封閉和壟斷的生態系統,這個領域已經不利于創新技術的出現,也不適合國內中小軟件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在工程中間件和知識自動化領域,各廠商涉足較少,故而正是中國發展工業軟件的良好土壤和市場突破口!

工程中間件是一種開放的工業軟件平臺,對下可以兼容集成各種工業軟件和設備,對上可以承載企業工業技術體系。當前基礎工業軟件市場多廠并存,勢力均衡,工程中間件成為中國制定工業軟件集成平臺標準的一次重要機會。通過工程中間件的開放平臺,有利于建立開放生態環境,并促進規模性、群發性的工業技術體系建設。一旦在工程中間件平臺建立工業技術的知識自動化體系后,底層用誰的工業軟件和工業控制系統已經不重要,工業體系的技術安全和數據安全也可以得到有效保證;因此,如果中國的工業軟件企業能在工程中間件領域自主研發出相應的核心技術,那么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工業4.0浪潮中,將能夠在工業標準、平臺和等技術層面掌握較大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上述思路的誕生其實借鑒了計算機和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史。30年前的UNIX產業,是一種從硬件到操作系統到應用軟件的垂直產業模式,IBM、SUN、HP等廠商互不兼容,誰也無法統一市場;新興的微軟英特爾聯盟,則是硬件、操作系統、應用軟件開放兼容的橫向模式。最終,微軟英特爾聯盟打敗了UNIX產業,就因為橫向開放模式價格低、可替換、選擇豐富,產業規模也可以做大。再看最近十年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幾乎再次重演了這一規律---蘋果的垂直和封閉模式,只讓蘋果一家公司獨大;而Android這種兼容開放的生態系統,則催生了一大批業界巨頭(從用戶量和行業規模上,Android生態系統已經遠遠領先于蘋果的生態系統)。本質上看,工程中間件和知識自動化也是一種橫向開放的生態系統。如果能借鑒互聯網發展的模式,集中力量抓緊時間建立百萬量級的工程APP,形成整個制造業工業技術的知識自動化體系,那么中國的工業技術體系,將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模式,真正實現工業技術的自主、可控與安全。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