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年前的“首富”到如今陷于難解的資金之困,太陽能薄膜企業漢能集團最近頭疼的事可不僅僅是被香港證監會調查這么簡單。漢能薄膜發電在英國的銷售商宜家近日宣布終止與其合作,漢能集團稱雙方共同決定不再續約。據悉,漢能薄膜發電失去了由宜家在歐洲為其銷售漢能家用太陽能電池板的合同,每套戶用薄膜發電系統售價大約5200英鎊(約合5萬元人民幣)。
從前的尚德,如今的漢能,光伏企業總是上演一夜之間登上“首富”寶座,又一夜之間跌到谷底的“戲碼”。依舊是資金之困,為何新能源產業總是重蹈覆轍?這一“朝陽般的產業”究竟“錢途”何在?
被關聯交易搞得“焦頭爛額”的漢能
今年年初,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以1600億元的財富超越王健林、馬云成為新晉首富,旗下上市子公司漢能薄膜控股市值超2400億元,一度逼近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這一數字將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上市企業市值總和遠遠甩在身后,排名二三位的保利協鑫能源和陽光電源市值總和也僅400億元。
可惜,這一切的美好僅持續了三月有余。5月20日這一天,漢能股價遭腰斬,半小時內市值蒸發上千億元,漢能緊急主動停牌。7月15日,香港證監會的一紙禁令,將漢能強制停牌,并對其進行調查。與此同時,在漢能內部高管變動、員工離職等紛爭不斷。
雖然香港證監會尚未發布正式調查報告,但眾所周知,一直備受非議的關聯交易絕對是“觸怒”香港證監會的一大因素。香港證監會在公布漢能遭受強制停牌的原因中,也表示了對于上市公司漢能和母公司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聯交易的關心,而且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漢能控股2011年至2014年的財務報表。
其實,漢能的關聯交易頗多,和其選擇的太陽能發電技術路線密切相關。
在太陽能兩種發電方式中,晶硅因光電轉換率較高,發電成本上占據優勢,占據市場九成份額;而薄膜電池一直因光電轉換效率低為市場詬病,其鉑陽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轉化率不足10%,技術的缺陷導致其并不被大型地面電站所接受。
漢能只好通過自產自銷、自建電站的產業垂直一體化布局消化產能,但這涉及到的關聯交易則一直成為外界質疑漢能的焦點。
根據財報,漢能薄膜自2010年以來合計實現營收148億港元,幾乎全部是向母公司漢能控股銷售設備所得。在整個2013財年,漢能控股及其附屬公司是漢能薄膜唯一的客戶。
在被強行停牌后,漢能開始逐步停止關聯交易,而一連串的資金危機和銷售模式受挫才剛剛開始。
資金問題仍是光伏業硬傷
漢能2015年半年報顯示,因終止內部關聯交易,今年上半年漢能關聯交易降至約1億港元,同比降幅超九成。終止部分關聯交易帶來的后果是今年上半年漢能出現了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財報顯示,漢能的收入同比縮水34%至21.18億港元,凈虧損5932萬港元。
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首先受到影響的是漢能光伏電站業務。據悉,漢能去年4月豪擲11億美金投資的非洲加納太陽能電站項目已經暫停,漢能內部的光伏電站事業部也在今年7月后撤銷。
進一步的反應是,此前一直充當著漢能集團背后財力支持者的國家開發銀行去意已決,其在2011年計劃向漢能下游電站開發提供融資總量300億元的授信額度目前已經撤銷,不過漢能隨后發聲表示否認。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博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金問題仍然是困擾和阻礙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重點。楊立友認為,光伏發電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產業的風險管理,銀行、金融機構對產業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中國光伏市場的發展。
經過“十二五”期間光伏產業的轉危為機,中國的光伏市場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依舊面臨著一些關鍵的問題,有待“十三五”這光伏產業黃金的五年進行改善。目前整個產業除了融資渠道和工具的受限外,因補貼拖欠導致的三角債問題日漸嚴重,這也影響了很多電站投資者的信心。補貼問題和三角債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多重風險導致電站投資收益無法保證,投資者收緊電站融資,看似火爆的國內光伏電站市場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當然,目前國家已經開始運用多種手段開始扶持新能源行業。上月萬向錢潮、興蓉環境、金龍汽車等涉及新能源產業的企業獲得了國開行發展基金的投資,形式以股權投資為主,期限為10或15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不超過1.2%。這種對新能源產業“點對點”注資的扶持方式,被市場認為用以解決貨幣寬松政策難以傳導到實體經濟,尤其是戰略新興產業的問題。
跨界合作解決問題?
在國慶放假前,李河君在漢能的公司周年慶會議上提出了對漢能困境的反思。李河君在反思中提到,“我們將全力以赴開發民用新產品,通過‘產業+’模式,與其他行業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截止到目前,“產業+”模式中,漢能對外公布的跨界合作商有兩家:山東泰安長安餐飲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長安餐飲)以及蘇州益高電動車輛制造有限公司(下稱益高電動車)。
《棱鏡》從這兩家企業獲悉,漢能與其合作的太陽能車已經開始小批量生產。
長安餐飲銷售經理王一鵬稱,目前正準備申請工信部審批公示,太陽能餐車已經開始小批量供應,主要用于展館、游樂場等非公路場地內。益高電動車負責北京區域的銷售經理張彬則表示公司已經開始批量生產太陽能觀光車。
但是這樣的跨界合作能否給新能源產業帶來新的機遇還很難說。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發言人錢晶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跨界合作將是未來五年的重要主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