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全球鐵礦投資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國鐵礦總資產年均增長35.7%,鐵礦石年產能年均增長18.4%;國外主要鐵礦石生產和供應商的投資也快速增長,淡水河谷增長了11倍,必和必拓增長了20倍,FMG增長了近40倍;我國對外鐵礦建設投資的年均增長率也達到了20%以上。但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速放緩,鐵礦石需求也隨之減緩,出現階段性過剩和調整屬于正常。
國家資源安全戰略要求保持合理穩定的鐵礦石自給率。目前,我國進口鐵礦中權益礦量不足10%,且我國對外投資開發的200多個鐵礦項目已投產的僅有16個,還大多處于嚴重虧損狀態。國家資源安全戰略要求保持合理穩定的鐵礦石自給率。
正在編制中的《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鐵礦石行業的發展維持了樂觀判斷,認為當前該行業的調整是長期高速發展后的正常調整,當前該行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長期看其發展的基本面并未改變。
《規劃》表示,未來,鐵礦石行業要堅守25%的鐵礦石資源自給率底線,實現消耗資源儲量與新增資源儲量、消失生產能力與新增生產能力基本動態平衡,要提升鐵礦石綜合保障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面對當前鐵礦企業存在的困難,政府、行業、企業和行業專家都在積極行動。目前,資源稅減免工作已經取得較大突破,在資源稅以價計征,降低土地、礦權的獲取成本,恢復國有大型礦山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制度,加快大項目、大基地建設,提高廢石、尾礦綜合利用程度,促進綠色礦山建設、節能減排綜合利用,開展資源整合、兼并重組的配套措施,深化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已經展開,有些已經取得初步進展。
當前,我國鐵礦業有相對完善的產業支撐體系,已經形成了一系列國際先進的開發利用貧鐵礦資源的專有工藝技術,培養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人才隊伍,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服務體系。數據顯示,2014年中礦協會員單位平均物耗僅占鐵精礦成本的21%左右,其他成本如銷售、財務、管理等費用都存在較大的降低空間。從勞動生產率看,目前全國鐵礦行業的人均成品礦產量約為450噸/年,而淡水河谷這一數據為5500噸/年。目前市場倒逼,有助于礦山企業積極通過生產模式創新、資本結構優化等手段,激發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