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執行《中國制造2025》,四川如何作為?隨著日前省政府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答案隨之揭曉。
抓好信息化普及、智能化轉型、高端化突破三大著力重點,通過實施七大工程,完成十大任務,突破十大高端制造領域,四川省將力爭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強省和“中國制造”西部高地。
有底氣,也需要跳起摸高
細讀30多頁的《行動計劃》,“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強省和‘中國制造’西部高地”兩個目標讓人振奮。
實現這一目標,四川有何底氣?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四川省制造業建立起門類齊全、體系完善的產業體系,著力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發展高端成長型產業,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并向高端轉型突破的格局開始形成,初步具備了建設全國制造強省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從制造大省到制造強省,四川有底氣,也需要跳起摸高。”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分析,綜合來看,四川省已步入工業化中期,特別是前瞻布局的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為四川省充分對接《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重要產業基礎,但是制造業發展也面臨著階段性問題。與國內發達省市相比,四川省制造業仍不優不強,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行動計劃》提出,要抓住實施“中國制造2025”機遇,以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為主題,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發展方向,將四川省建設為全國重要的重大技術裝備研制、信息技術研發和產品制造、戰略資源精深加工、名優特新消費品研發制造基地。
如何衡量制造業強不強?《行動計劃》明確了五大類21個指標。記者注意到,與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四大類12個指標相比,《行動計劃》增加了不少細化指標。其中,根據四川制造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的特點,《行動計劃》增加了一級的“規模結構”指標,由“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等6個二級指標構成。此外,在“創新能力”、“兩化融合”、“綠色發展”中也新增了相關二級指標。
講“普通話”,也講“四川話”
“作為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既充分做到與國家戰略相互對應、銜接一致,也結合四川實際,在具體工作上體現特色化、差異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分析,“我們不僅要講‘普通話’,也要講‘四川話’”。
在國家九大戰略任務的基礎上,四川省特別增加了“提升軍民融合發展水平”這一大任務。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四川為軍民融合大省,軍民兩用是今后我省制造業的一個重點方向。為著力發揮軍工資源優勢,四川省將布局實施一批重大軍工項目,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化和產業化。與新增加的這一任務配套,四川省也在實施工程領域相應提出要實施“軍民融合工程”。
同時,《行動計劃》在國家提出的五大工程基礎上,為進一步體現質量為先的行動指針,還增加了“產品強質工程”。在十大高端制造領域,《行動計劃》更加注重發揮優勢和特點。比如在電力裝備基礎領域,增加了富有四川省特色的核能裝備與核技術應用領域;節能環保裝備與新能源汽車領域,增加了四川省富有發展潛力的節能環保裝備等。
政府要發力,企業也要給力
按照《行動計劃》,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記者從成飛民機公司了解到,該公司正在大力推進制造智能化、自動化。一臺德國進口的自動鉆鉚機能頂100個工人,但購置兩臺就需要1億元人民幣左右。這樣的巨大投入讓企業不得不思慮再三。“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在盛毅看來,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政府政策的最終“落腳者”,《行動計劃》雖然確定了智能制造等一系列目標和任務,但能否真正實現,還得看企業的積極性。
為確保《行動計劃》落到實處,四川省專門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
企業智能制造的投入問題,在《行動計劃》中也有相應支持政策——“整合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吸納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依法依規建立智能制造專項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化改造和兩化融合”。
一系列創新舉措也計劃啟動——對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研發項目,可由政府招投標開展科技攻關;利用區域股權交易促進科技型中小制造企業發展;建立西部排污權交易市場,推進排污權抵押融資……《行動計劃》提出,將成立四川省建設制造強省領導小組,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省政府相關部門和有關單位參加,統籌推進制造強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