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每年的商標申請量,長期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但為何少有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美國一項專利交易涉及金額可達數百萬美元,為何在中國,每項專利平均交易額僅2萬元人民幣?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提出的背景下,關于知識產權商業運營的話題,近來成為資本界和產業界關注的焦點。
日前,由崇德廣業知識產權運營公司承辦的“2015中國(深圳)知識產權運營峰會”在深舉行。針對中國知識產業的運營現狀,業內人士建議,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不能止步于創造與獲取,更重要的是轉化和運用,通過加強知識產權的投資以及運作,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知識產權交易不活躍中國品牌附加值不高
業界通常會根據一個國家、一個公司或一個教育機構申請和獲得的國際專利的數量,來衡量其技術實力。據統計,在2014年,中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為25539件,年增速達到18.7%,排在世界第三位。在中國的各大中城市中,深圳的PCT國際專利數量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
中國知識產權界學術泰斗、中南財經大學吳漢東教授認為,“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富,是構成企業無形資產的重要基礎。雖然從數據上看,中國企業獲得了不少知識產權專利,但這些專利卻沒有最大化地發揮價值。”換句話說,企業沒有很好地通過產業化、商業化和資本化的方式讓知識產權“變現”。
以知識產權商業化為例,吳漢東說,這其中包括知識產權運營的轉讓、許可使用、質押和信托。“如今美國的知識產權交易特別是專利交易,一年所涉及的金額達數萬億美元,一個專利甚至可以達到數百萬美元。但是在中國,專利的交易額度非常有限,據我所知,中國專利的平均交易額度僅有2萬元人民幣。”
這一現狀至少造成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的科技創新力不平衡,整體水平不高。吳漢東說,“我們技術的對外依存度依然超過50%,而創新國家對外技術依存度一般都在30%以下。”二是中國品牌的附加值不高。“我國每年的商標注冊申請量、有效注冊商標量、累計注冊商標量,這三項指標過去10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第一,但是知名度享譽全球,擁有很強議價能力,具有高附加值的著名品牌不多。”
缺乏剛性的法律保護企業產權交易動力不足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華為公司首席法務官宋柳平解釋,問題主要出在三個方面,首先,知識產權的運營商業化實際上是需要土壤的,也就是剛性的法律保護。“只有剛性的法律保護才可能使得權利人真正獲得利益,才使得在市場上人們可以認同這個價值,但在中國,這種剛性法律卻沒有很好地執行。”
另外,從產業的核心技術研發上看,中國企業雖然比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原創性、基礎性的發明創造卻遠遠不夠,中國企業參與全球規則制定,參與全球交易的能力也不足。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中國無論是產業界、私營部門還是商業組織,還沒有建立起高價值的知識產權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大家還沒有養成一種采用知識產權要付費的習慣,而沒有這個習慣,就沒有動力做交易。”宋柳平表示,短期內中國的知識產權的運營行業,更多的是政府資金支持、資本支持,還很少看到實業界、產業界的介入。“但如果長期依靠政府和資本支持,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
“知識產權的商業運營,必須依靠產業支持,企業的深度參與。”業內人士建議,企業進行知識產權商業運營,首先可以通過自主研發、創造和積累專利,或通過運營、收集和購買專利,成為專利的“開發商”。第二步,則是要通過專利交易、許可和轉讓,成為專利的“交易商”。“一句話,企業只有成為專利的軍火商,從儲備到交易,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無形財富的最大化。”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