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政策還是業內企業家的舉措,似乎都證明了,風電業迎來了發展良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26日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時提出:“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解釋“全球能源互聯網”概念時稱,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以各國泛在智能電網為基礎、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大規模實施“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將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轉化為電能送至各類用戶。
10月初,亞洲首富李嘉誠長江集團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和電能實業有限公司組成合資公司,將斥資2.88億歐元(約合3.24億美元)收購葡萄牙第二大風力發電公司——IberwindGroup。Iberwind風電公司在全葡萄牙共有39處風電場,年發電量總量達到648兆瓦,未來其發電場所將增加至42處,而且新增發電廠都已在建造之中。
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自2006到2010年間,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幾乎每年翻番。2010年中國風電總裝機躍居世界之首,這個地位一直保持至今。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已達10553萬千瓦。風電早已不再是一種輔助性替代能源,而成為繼煤電、水電之后我國第三大主力能源。
然而,雖然種種跡象表明風電行業的前景廣闊,但它的發展仍必須面對兩大瓶頸:一、大規模棄風限電;二、電價補貼不到位。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全國風電上網電量9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7%;風電棄風電量為17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01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15.2%,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接近87億元。如果下半年情況沒有明顯好轉,預測全年棄風可能達到300億千瓦時。
以新疆為例:2015年上半年,新疆棄風電量為29.7億千瓦時,棄風率達到28.28%,無論是棄風電量還是棄風率均名列全國前三。考慮冬季風電大發和火電機組供熱調峰能力下降等因素,棄風問題還將進一步加劇。
另外,盡管隨著技術進步和度電成本的降低,風電等清潔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在不斷增強,但就目前而言,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投資成本依然較高。可再生能源補貼對于新能源投資企業獲取合理的投資收益,維持發電項目的健康穩定運行至關重要。
但是,這項補貼的缺口卻日漸擴大。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累計已超過140億元。2014年全國并網風電發電量15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2%;并網太陽能發電量2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0.8%。“這意味著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也需增加這樣的比例。”一位風電開發商說,“但實際上即便全社會用電足額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補助資金,2014年僅能增長3.8%。因此,可以預計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針對棄風限電問題,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強調,在當前電力整體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以犧牲風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為代價、優先保障化石能源電量收購的局面必須改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處長李鵬表示,“十三五”期間能源局將促進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的落地,全力解決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限電和優先發電權的問題。風電工作的重點就是要解決“棄風限電”問題。
同時,“隨著制造業技術的不斷進步,風電度電成本不斷降低。2020年逐步降低補貼的目標是有望實現的。”業內人士預測,未來5-10年,風電的投資成本有望下降20%,而發電量則有望提升20%。即使不考慮環境因素,風電也將成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電力產品。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