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思考《中國制造2025》:向“中國創造”轉變

時間:2015-10-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有專家由此指出,將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而不是擴大制造業規模作為基本的政策指向,這體現了我國制造業從生產性投資驅動向創新性投資驅動的轉變。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在規劃中,排在指導思想第一位的是創新驅動,位列戰略任務首位的也是提升創新能力。有專家由此指出,將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而不是擴大制造業規模作為基本的政策指向,這體現了我國制造業從生產性投資驅動向創新性投資驅動的轉變。

誠哉斯言。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只是一字之異,卻折射出我國制造業價值取向發生的根本變化。

一字之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抓住全球產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把一項又一項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攬入懷中,制造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10年制造業產值超過美國,無可爭辯地坐上了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交椅。

然而,制造并不等同于創造。在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我國制造業創新創造能力并未實現同步提升。由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很多高科技產品只能“貼牌”生產,陷入了“產值在國內、利潤在國外”的怪圈。在這方面,中國制造業有太多的隱憂和痛楚。

當我們為“全球最大的蘋果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在鄭州”感到自豪的同時,卻不一定知道“蘋果公司拿走了58.5%的利潤,而中國內地只得到了1.8%”;眾所周知,我國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影碟播放設備制造基地,卻不知道當年每出口一臺DVD機要交給外國人18美元專利費,除去成本所賺無幾??大家都在談論著“中國制造”的商品銷往全球,但實際上,這樣的“制造”賺取的利潤很低。前些年曾有一個說法更為形象地闡釋了這一點:我們要出口8億件襯衣才能換來一架空中客車A-380。

這一切的一切,只因為僅僅是“中國制造”而不是“中國創造”。有幾個宏觀數字更能說明問題,中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不足世界制造業研發投入的3%,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等都依靠進口。事實告訴我們: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讓“中國制造”盡快成為“中國創造”,是時代發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字之變

僅靠廉價取勝的“中國制造”傳統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我們欣喜地看到,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已成為共識,并悄然蝶變。

《中國制造2025》將創新定位于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核心,同時指出,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不僅會帶動傳統制造領域的生產率提高和產品性能提升,還會帶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數量眾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產品、新設備的出現,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把增強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并提出了“到2045年,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的目標。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國家戰略,自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層面密集出臺了22份文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創業創新的熱潮。

在“中國創造”的道路上,聯想、華為、小米和阿里巴巴等企業率先啟航,可圈可點。近日,全球知名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了2015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華為、聯想雙雙上榜,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標志。阿里巴巴早在2012年銷售量就已經超過美國電商巨頭的總和。行業研究公司eMarketer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零售電商產值比美國高出40%。在9月17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脫穎而出,躋身于“最具創新力經濟體”前列。

一字之求

制造業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創新最集中、最活躍的領域。經過多年的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創造”有了很大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在實現由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轉型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加快體制機制的轉變。進一步深化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切不可再用行政手段干預企業的生產與經營,也不可用行政手段保護壟斷、保護國有企業,以使社會資源的配置出現不公平與不合理。同時,加大對高耗能、高污染等行業和企業的控制和限制力度,稅收從高、資源供應價格從高,迫使這些行業和企業轉型。

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回顧近年來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難發現,企業色彩越來越濃厚。從“星光中國芯”到下一代互聯網,從非典病毒滅活疫苗到超導電纜,從每秒運行10萬億次以上的超級計算機到全球屏幕最大的激光電視機,這些世界一流的“中國創造”均出自企業。要鼓勵企業創造和創新,凡是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的企業,都應當予以最大力度的支持,引導所有企業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要發揮質檢基礎保障作用。以質量創新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這是質檢系統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加強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基礎建設,加快技術機構資源整合,建立政府公益性和社會經營性相結合的檢驗檢測保障體系,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提供技術支撐。要在激發內在活力的同時,積極推行社會共治,把全社會發動起來,參與到“中國創造”中來。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