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市場新增工業機器人4.55萬臺,同比增長35%,2015年預計將達到6.42萬臺。而《世界經理人》雜志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66%的企業愿意用工業機器人改造生產線,其中85%的企業未來一年內有可能引入智能制造設備,工業機器人成為首選。
今年5月,我國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綱領性文件,這份文件主動適應了制造業潮流發展,為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后,各地跟進,也出臺了相應文件,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
在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意愿增強,中央與地方日益體現政策傾斜和鼓勵的雙重利好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前景可期。不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卻不怎么令人滿意。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每萬人的機器人保有量)為58臺,而我國的機器人密度只有不到30臺。這個數字是德國的1/10,日本的1/11。
機器人密度不高,是因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起步晚,而起步晚所造成的更大問題,是從一開始就處于跟隨發展狀態,長期被壓制在產業鏈的下游。由于核心技術缺失,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嚴重依賴國外企業,尤其在核心零部件上,我國機器人企業受制于人,只能購買價格高昂的國外設備。
在市場上被人壓制,在技術上被人控制,所“制”的關鍵點是標準。正是因為標準的缺失才讓我們在機器人領域處處被動。盡管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扶持計劃,但總體零散、不成系統,難以形成協同發展,這導致扶持效果總體并不理想。特別是在政策規劃、行業標準制定方面,缺乏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行業標準還沿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制定的機械行業標準,這早已不適應時代發展;而在標定方面,國內尚無統一專門針對機器人標定測量的檢測機構。此外,翻檢一些涉及機器人領域的發展規劃,里面甚至都沒有對機器人標準標定方面的界定。
調查發現,目前一些地方以集成加工為主的機器人企業中,存在缺少質量把關的問題。缺少標準,每臺機器人的使用體驗就可能存在偏差,最終會打擊企業的購買積極性。如此一來,機器人生產企業就難以實現量化生產,生產成本就降不下來,最終可能會徹底失去與進口企業競爭的機會。
現在,標準缺失掣肘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問題已經引起中央、各相關部門、各地方及相關企業的重視。不久前,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和專家咨詢組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沈陽舉行。成立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目的在于充分凝聚我國相關政產學研用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機器人標準體系,支撐我國機器人領域產業、應用和服務等各方面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推進我國機器人標準化工作的進程。而機器人標準化專家咨詢組主要負責提供機器人標準化工作技術方面的咨詢,對機器人標準化工作進行指導,提出機器人標準化工作重大問題建議。這意味著解決機器人標準問題,在國家層面已經開始有所行動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