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基本協議已呈現出以高度自由化名義構建新型貿易壁壘的特征,對TPP修改并主導全球貿易規則的可能性,中國需保持足夠警覺。
當地時間9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12個談判國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上達成基本協議,同意進行自由貿易,并在投資、知識產權、勞工待遇等廣泛領域統一規范。這表明,一個基于全新貿易規則、規模占全球四成的巨大經濟圈即將形成。
自TPP談判啟動以來,即在中國受到高度關注。有人認為,TPP是美國在經濟領域的“亞太再平衡”,也有人認為,TPP旨在構建亞洲版的經濟北約。TPP達成基本協議,對中國經濟到底意味著什么?
TPP達成基本協議,不會對全球或區域貿易格局產生即期效應。一方面,這一協議還需交由參加國立法機關進行審議。由于TPP協議將觸動各參加國的產業利益,因此在這一環節,TPP基本協議將面臨復雜的程序博弈。事實上,TPP基本協議簽署后,就迅即招來反對之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認為,這是個“糟糕的協議”,而日本則有“TPP等于亡國”之議。另一方面,即使在艱難博弈后協議生效,實施零關稅也是個漫長過程。美國對日本汽車及零部件實施零關稅的過渡期長達25年,可以預言,綜合競爭力較弱的參加國對其重點產業設定的過渡期也不會短。
對中國來說,這意味著在相當長時間內,與TPP經濟圈國家的貿易往來不會受太大沖擊。事實上,自加入WTO以來,中國承接了全球低價值鏈產業的生產供應。這是必須建有全工業體系、龐大和熟練的勞動力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的經濟體才能扮演的角色。TPP不會出現“封鎖中國貿易”的前景,相反,缺乏中國參與的TPP,很難形成閉環式經濟圈。
不過,對于TPP修改并主導全球貿易規則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足夠警覺。TPP協議的最大特征,是在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諸多環節增設了價值觀標準,并將其追溯到了生產環節。比如,TPP實施比現有自貿原則更嚴苛的“原產地規則”,適用零關稅的產品從原材料到加工,都必須在TPP國家范圍之內,這對中國原材料出口和代工產業將形成不小沖擊。又如,TPP要求在勞工待遇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實施與美國相近的發達國家標準,這當然是產業轉型的追求方向,但就現實而言,無疑將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沖擊,弱化后發國家的競爭力。
盡管TPP基本協議的具體內容還未公之于眾,但已呈現出以高度自由化名義構建新型貿易壁壘的特征。中國加快雙邊和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推動中美投資協定談判,以“一帶一路”優化經濟空間和貿易格局等,是對沖TPP沖擊力的有效戰略。此外TPP也從外部顯示了中國加快改革進程的戰略意義。改革越推進,改革紅利越早釋放,無論全球貿易規則和外部環境發生什么變化,中國就可保證發展勢頭不會衰竭。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