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以創新驅動圓“制造強國”

時間:2015-09-3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對于改善創新機制,李毅中認為,全民創新的社會需要容錯機制,應該從抓好國家層面的重大科技專項、行業聯盟協力攻關、企業層面的技術核心三個方面來管理科技創新。要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開放式創新體系,不能用管理經濟的辦法來管理科技創新。

“中國要依靠創新驅動提升生產力要素的質量和水準,改善創新機制,使‘產學研用’相結合,以‘互聯網 制造業’為行動路徑,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圓‘制造強國’之夢。”在日前召開的2015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上,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對記者說。

生產力要素與創新驅動相結合

創新驅動是個廣泛的概念,內容豐富,從經濟領域的角度來看,大致可分為科技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管理創新、產業組織的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五個方面。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必然要求轉換新的增長動力,尤其是應加快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要素驅動,包括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力、資金、科學技術五個方面內容。李毅中認為,生產力要素與創新驅動不能割裂,兩者密切相關。“推動經濟發展,推動生產力上新臺階,仍然需要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力、科技與資金這些要素的科學、合理使用。而過去的問題在于,推行要素驅動的方式是粗放型的,長期以來著眼于規模與總量,比較重視量的擴張,而對于質量與效益重視不夠。”

“我們的結構性問題必須轉變,以往粗放式發展的狀況必須扭轉。”李毅中說。

過去我國的工業發展過度依賴資源投入,GDP占全世界的13%,但總能耗卻占了25%。同時,企業物化成本上升、對質量和品牌的重視程度不夠、效率低下、嚴重的環境污染等問題也令“中國制造”蒙上陰影。

“只有創新能夠使生產力資源要素得到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降低能耗、保護生態,使生產裝備和流水線自動化、智能化,顯著提高效率,使精準制造、極致制造、敏捷制造成為可能;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增加高技術勞動崗位數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依靠金融創新存量盤活,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創新使產品的質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使工業制造做到綠色低碳。”李毅中說。

對于改善創新機制,李毅中認為,全民創新的社會需要容錯機制,應該從抓好國家層面的重大科技專項、行業聯盟協力攻關、企業層面的技術核心三個方面來管理科技創新。要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開放式創新體系,不能用管理經濟的辦法來管理科技創新。

中國創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投入不足,研發費用使用不當,科技成果不多;二是科技成果轉化不夠;三是體制與機制不順,評價方法有問題,創新激勵不夠。李毅中建議,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做到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如此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關鍵技術、核心技術。”

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是出路

《中國制造2025》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規劃,對于中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目標,李毅中認為,要抓行業、抓企業、抓智能制造的關鍵環節。要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主線,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互聯網 制造業”是行動的路徑,而實體經濟是行動的主體。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原因之一是處于“舊力漸弱,新力將生”這樣一個交替期。李毅中介紹說,舊力方面,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在市場緊縮時效益下降,推動力不足;新力方面,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在加速發展,但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總體上占的比例還較少。

據統計,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幅是8.3%,全部企業為7.4%,其中高科技產業增幅是12.3%;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幅是6.4%,其中高科技產業是11.4%,高科技企業增加值增幅高5個百分點。“這說明新力增速在加快。”李毅中說。

但問題是,在全部工業里面,‘新力’占比有多少呢?“按照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占GDP的8%。而在制造業中,目前高科技產業所占份額很小,所以它的加速發展,仍不足以彌補傳統產業的欠缺。”李毅中分析說。

“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存’。也就是說,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速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這兩個任務必須同時發力,不可偏廢。”

李毅中認為,結構調整的抓手則是通過技術改造,實現轉型升級。“但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的出路,最終要靠科技創新、技術改造促進其轉型升級。在這方面,奮戰在企業一線的一億多產業大軍,是實現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生力軍。

而“互聯網+”是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的具體化。互聯網覆蓋面廣、滲透力強,與任何行業都可以相加。我國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2025年要進入制造業強國,可以說,在工業化的歷史階段,“互聯網 ”首先是“ 制造業”。

“目前社會資金充足,股市高漲,資金如何才能進入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是一個須直面的嚴竣問題。”李毅中說。“要千方百計提升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吸引社會資本的流入,當然這主要靠企業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創新驅動注入活力,也需要財稅、金融深化改革,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實。”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