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歐洲、美國、日本)均經歷過鋼鐵產能過剩階段,他們花了20年~30年的時間才慢慢化解掉過剩產能。更何況,中國鋼鐵產能過剩還有自身政策性的原因,如號召“提高板管比”,致使大型板帶企業規模增多;當然也有企業本身追求擴大規模的原因。從總結經驗教訓出發,化解產能過剩也要從長計議。
其次,化解產能過剩應主要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今天,產能過剩在中國的各個行業都存在,原材料行業如水泥、玻璃,機械行業如汽車、造船,新興產業如光伏、風電等,都有產能過剩的現象,產能利用率大約都在70%左右,但汽車行業甚至水泥行業的效益都好于鋼鐵行業。即使在鋼鐵行業內部,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虧損。實際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產能過剩是正常現象,因為這樣才能形成競爭,才能優勝劣汰。因此,化解產能過剩還是主要靠市場機制起作用,政府應負責創造條件引導不合規的企業有序退出。
再次,關于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來化解過剩鋼鐵產能,還需要量力而行。筆者認為,“一帶一路”戰略下會涉及很多鋼鐵項目,我國鋼企應當積極參加,量力而行,或“挑大梁”,或“添磚加瓦”。而且工信部近日為鋼鐵工業正名為“優質產能”,有利于提高鋼企在國外的正面形象,有利于鋼企“走出去”。但是,轉移產能出去,實際上只能轉移設備,轉移不了固定資產及大批職工。而且隨“一帶一路”轉移過剩產能,還要看國外市場的具體情況。當年,我國從美國、德國等國引進二手設備,是因為我國高速發展,搶時間,引進二手設備可以加快建設進度。現階段,一些發展中國家沒有向我們提出這種需要。例如,近來中石油在中亞某國建設螺旋焊管企業,他們聲稱不接受過剩產能的螺旋焊管設備,要新制設備。但其實,我國石油系統過剩的焊管設備裝備水平很先進,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最后,有經濟學家提出,不贊成用“消滅”的方法處理過剩的產能,值得我們深思。現在鋼鐵行業所說的產能過剩引起低價競爭,導致效益低下,實際上是產品同質化引發了低價競爭。但是,與之相對的是,一些高端鋼材品種還需要進口。產品同質化背后的實質問題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能力薄弱,導致無論是低端產品,還是高端產品都趨同化。
化解過剩產能的最佳途徑還是靠技術和產品創新。工信部提出,擴大內需要推廣鋼結構,促進高強建筑鋼材的運用。事實上,不僅建筑行業有轉型升級的要求,機械、電力、化工、汽車、船舶、海洋工程……各個下游行業的用鋼需求都有新的要求。這些不是壓減產能所能解決得了的。恰恰相反,這需要我國鋼鐵工業緊緊抓住下游用戶轉型升級的要求,抓緊技術創新,這才是正確的方向。當然,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化解鋼鐵產能過剩,從心態上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