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想辦法,從原來制造業的形態,轉變為服務型制造業的形態,整個制造業跟用戶的需求緊密結合,資源消費少,環境友好,而且可以給客戶增值,這是發達國家制造業轉型到服務型制造業的情況,很多企業服務型的收入占到企業盈利的60%,我們要朝著這一發展方向轉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特別顧問朱森第21日在獅山論壇2015上表示。
“2006年、2009年中國制造業的體量超過了日本、德國、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體量第一的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中國制造2025》有這樣的一句話,中國面臨嚴峻的局面,一方面是歐美等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后,重新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了工業4.0,利用信息技術、先進技術的優勢,對中國制造業造成了創新型的擠壓。另一嚴峻的局面是越南、泰國等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利用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承接中國制造業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造成了成本的擠壓。”工信部華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徐靜介紹。
作為《中國制造2025》起草人之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特別顧問朱森第表示,制造業強,則國家強。這是中國五十年來的過程表明的,也是世界各個工業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所表明的。制造業當中的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也是國家的脊梁。裝備制造業中的先進制造業是發展方向,也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未來,可以說是中國制造業從大到強很重要的動力。
“我覺得國家經濟的主體就是制造業,制造業在中國的GDP中占了35%,占了工業的85%。中國的經濟,如果沒有制造業轉型升級沒有從大到強的話,中國的經濟是很難進一步的發展的。”朱森第強調。他認為,先進裝備制造業就是生產效率高,資源消耗少,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
朱森第指出,前幾年機器人出現了井噴,因為市場都推進智能制造,因此機器人的需求蓬勃發展。可以說我國的機器人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契機,因此要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推的方向。智能制造裝備是推進的重點,如果推進智能制造自己的裝備和產業未發展起來,就要采用更多國外的裝備。隨著技術的發展,會有新的智能制造產業,就可以搭建智能生產線,往上可以到數字化的工廠,企業就變成了智能化的企業。
徐靜也強調,中國的制造業面臨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工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朝著智能制造的方向發展,智能制造是當前和未來很長時間內主攻的方向和突破口。
徐靜表示,德國西門子公司對自身的定位也沒有到工業4.0,他們的定位是工業3.8的水平。德國工業4.0或者是西門子公司制定的發展戰略都是長遠的目標。工業制造是用三個十年的發展戰略,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積累,要解決企業信息化的問題。智能制造作為當前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需要各個層級的政府,做好轄區智能制造和十三五的發展規劃,要做好相關的規劃。他強調,企業不能頭腦過熱,在一張空白的紙上推倒從前,就開始智能制造。
“我們要想辦法,從原來制造業的形態,轉變為服務型制造業的形態,這是怎樣的形態,就是產品加服務,給客戶提供的是求解和模式,這樣的話,整個制造業跟用戶的工藝緊密結合,跟用戶的需求緊密結合,資源消費少,環境是友好的,而且可以給客戶增值,這是發達國家制造業轉型到服務型制造業的情況,已經發展了若干年,很多企業服務型的收入占到企業盈利的60%,我們要朝著這一發展方向轉變。”朱森第還強調,在此過程中,要加快生產型服務業,尤其是其中的現代服務制造業。就珠江西岸的先進制造業來說,雖然現在發展勢頭不錯,但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正是今后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