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工業互聯網是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重點發展領域,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應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做好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和發展。
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CEO杰夫•伊梅爾特認為:“工業互聯網將實體工業與虛擬網絡結合,在未來將以革命性的方式極大促進生產力的提高。而中國在這一領域擁有巨大的發展優勢,工業互聯網將為中國經濟創造更高生產率和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如果工業互聯網僅僅將工業生產效率提高1%,會給世界帶來多大的價值?GE公司在《工業互聯網: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白皮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要忽視1%這個數字,它足以改變全球能源供需關系——全球燃氣發電廠生產效率提高1%,價值660億美元的燃油將被“節約”;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資本利用率提高1%,每年將減少近900億美元資本支出。
而在中國,未來15年燃氣發電機組能耗降低1%,將節省約80億美元燃料;油氣勘探開發的資本利用率提高1%,則能省下70億美元;鐵路網絡的運輸行業運營效率提高1%,又能省下20億美元燃料成本。
工業互聯網將伴隨著兩大革命性轉變:
一是工業生產方式的革命,出現了無數臺新型機器、設備、機組和工作站;
二是工業信息網絡革命,相應的計算、信息與通訊系統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改變了信息處理傳遞方式。
第二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一度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天之驕子,但隨著市場經濟競爭的加劇,這一行業落后的市場意識和用戶需求滿足能力成為其最為主要的挑戰。
在過往的第二產業發展中,無論是重型機械還是家用電器,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與實際用戶需求脫節的問題,因為沒有一個需求及時反饋的渠道和產品升級換代的機制。以往的工業產品的溝通存在路程遠、區位集中、談判機制繁雜等問題,難以需求難以快速實際的達成解決,“互聯網+”為第二產業重塑用戶關系創造了前所未有得到機遇。
互聯網將用戶需求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及時反饋給工業廠商,并通過反饋進行產品的修改調整。同時也可以將客戶的個體化需求進行分門別類,通過工業模塊化的組合進行個性產品的制作。這一趨勢極高推動了工業智能化的發展和工業需求效率的滿足。
案例:海爾
家電行業作為工業水平和市場成熟程度較為完備的工業制造行業,是矛盾與創新最為鮮明的行業,通過家電巨頭海爾集團從2012年開始推動的工業4.0,也就是互聯網化工廠的商業嘗試,十分具體的為“互聯網+工業”做出了實踐的探索。行業挑戰
2014年以來,中國家電市場出現了整個行業全品類下滑現象。因為在過去30多年里,推動家電企業發展的低成本制造和大規模運營的行業模式已經失去了效果。同時,由于低成本運轉的原因質量和服務的不穩定,使得中國制造業的品牌和信譽日漸低落,這也讓制造和消費外移的現象日益嚴重。由此,推動需求效率與工業效率的發展是這一典型工業行業無法回避的挑戰。
機遇轉化
針對這些問題海爾集團基于德國的先進經驗提出了工業4.0--互聯工廠的解決方式,通過從技術革新到市場實踐的全流程互聯網化改造,有效地解決以往工業用戶需求解決能力低下的困難與挑戰,通過互聯智能化的發展機遇,清晰地勾勒出了將需求效率與工業制造有機結合的解決方案。
技術體系:技術革新提高需求解決效率。
技術體系是構建互聯工廠的必要條件,通過標準化、精益化、模塊化、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實現互聯工廠的高效率、高品質、高柔性。以保證產品生產各個環節可以精準、快速、智能地有效解決,從而提高整個供需鏈條的解決效率。
構建平臺:需求交互,資源整合平臺構建。
以往的需求解決往往是較為單一的,要么是通過廠家調研和技術創新的手段進行需求的升級解決;要么是通過用戶的使用反饋和售后服務來進行信息的二次收集。這一需求溝通的形式和效率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如今的用戶要求。而海爾的互聯工廠平臺通過用戶全流程參與,讓用戶能夠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制造、服務等過程中,用戶信息可以同步傳遞到海爾的設計資源、供應商資源及全流程的小微模塊,使其能快速獲取用戶需求、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海爾的互聯工廠運營的第一個平臺是:用戶交互定制平臺--眾創匯。在此平臺上,用戶能夠全程參與個性化定制,并通過多種終端查看產品生產的全過程。
海爾互聯工廠運營的第二個平臺是:模塊商資源平臺--海達源。此平臺是全球家電業第一家為供應商提供在線注冊、直接對接用戶需求的零距離平臺,可以與用戶直接交互出引領的模塊化解決方案。
實踐布局:實現能力合理布局。
海爾在2012年便開始了互聯工廠的實踐,致力于打造按需設計、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體系。目前海爾已建成沈陽冰箱、鄭州空調和佛山洗衣機、青島熱水器四大互聯工廠,全球首臺定制空調已經在鄭州互聯工廠下線。形成了家電行業主流品類的互聯工廠體系建設,基本上形成了家電主流市場物流、技術、產品的全面布局。
其實無論海爾的互聯工廠模式能夠走多遠,這種基于互聯網+工業的嘗試一定是推動整個工業升級的有效力量。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