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汽車、智能互聯汽車……互聯網思維造車已然成為業界共識。跳出這些科幻華麗的未來汽車駕駛概念,回歸到汽車零部件技術本身,我們發現支撐無人駕駛、智能互聯實現的汽車電子技術遠不如這些概念來的火熱。
車身電子聚焦汽車安全、舒適
在車身電子方面,電裝展示了行人碰撞檢測傳感器,該傳感器主要應用在為減輕行人頭部碰撞傷害而設計的彈出式發動機蓋和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系統中,壓力傳感器通過檢測前保險杠內的壓力腔變形量來判定是否碰撞。
身處鬧市,寸土寸金,停車一直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不僅愁找不到停車位,就算找到了如何順利停車也是個問題。法雷奧帶來了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Park4URemote自動泊車系統,該系統可以在駕駛員操作幾個簡單動作后自動泊車,既可在車內啟動也可通過智能手機遠程啟動,可謂有車一族尤其是女性駕駛者的福音。
智能交通的發展離不開傳感器技術。博世作為系統的零部件供應商,提供多樣化的傳感器技術來收集必要的車輛周圍環境信息。其中“互聯控制單元(CCU)”通過車載總線連接車輛,能夠實現對車輛運行數據的實時監控,并可將相關信息傳輸至后臺服務中心,實現車載信息娛樂、車隊管理、車輛緊急救援等諸多功能。
此外,本屆上海車展記者還發現汽車門把手都實現電子化了。愛信展示了把手門鎖一體機構,將智能系統置于門把手內,只要手指輕觸傳感器位置,車門可自動開啟。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該機構已經在兩款日本新車型上得到應用。
車載電子著力提升操控便捷和用戶體驗
與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車身電子產品相比,呈現在眼前的車載電子產品帶來的視覺沖擊效果更強。
均勝電子帶來全新中控臺概念,未識其能先觀其型,尊貴氣息迎面撲來。現場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一全新的中控臺概念可通過觸覺、聽覺反饋及感官輔助來簡化功能選擇,三維真玻璃技術、手勢識別系統、中文手寫輸入等都是其主要特色。記者還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嘗試了手勢識別功能,上下左右均可實現不同的功能選擇,這些技術的運用使駕駛員在操作起來更為便捷。大陸集團展示了曲面顯示屏解決方案、集成黑晶面板技術的AMOLED顯示屏儀表、曲面3D觸摸AMOLED屏、智能多媒體導航系統等多款車載電子產品,一體化的黑色面板顯示效果、多屏的“波形”概念、電容敏感的手指觸控按鈕等,讓車載電子產品跳脫了原來僵硬死板的殼體,不僅功能齊、性能好、易操作,感官上也給人以舒適和美感。
傳統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德爾福致力于手機與車機的互聯。德爾福電子與安全系統事業部市場部經理鮑靜告訴記者,德爾福希望把手機的技術融入到車機上,Carplay等在中國市場的應用情況不好,用戶體驗差,因此德爾福成為第一批與百度Carlife合作的企業,希望通過Carlife這樣的本土化系統帶給用戶更親近的體驗,應用Carlife系統的產品將在今年下半年量產。
此外,國內汽車電子企業德賽西威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也發布了高清智能駕駛艙系統方案SiVi-TARS(炫幕智能系統),將傳統的駕駛信息系統和車載娛樂信息系統以及空調控制器有機集成在一起,用整塊電容式觸摸屏取代了以往的儀表板、導航和DVD、收音機以及旋鈕式空調和各種按鍵,為駕乘者帶來極佳的智能操控用戶體驗。
集成化是發展趨勢之一
看許多,說許多,自然也要想許多。
當前,汽車已經進入電子控制時代,這一切都依賴于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有了汽車電子技術,無人駕駛、智能交通都不再是夢,甚至幻想汽車飛起來都是有可能實現的。智能汽車需要智能化的汽車零部件,與其說汽車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汽車,記者認為更應該說汽車電子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汽車零部件,它讓冷冰冰的鋼鐵“活”了起來。
汽車電子化趨勢不可逆轉,當新機遇來臨,我們信心十足,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遠的不說就說近的,上海車展上有多少自主零部件企業展示先進的汽車電子技術或產品?記者如篦子般將整個汽車零部件展館掃了一遍,發現展示先進汽車電子技術和產品的自主汽車電子企業只有幾家,大部分都是外資零部件企業,一位專家也感嘆,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汽車電子技術方面還需更加努力。
汽車電子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從當前來看集成化發展是趨勢之一,既包括各種功能的集成,也包括軟硬件的集成。軟件方面,國內與國外的差距不是很大,這一點有賴于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對系統開發的投入;但硬件方面卻隔著一整條溝壑,從芯片、傳感器到超微型磁體、超高效電機、集成電路再到電子控制單元(ECU)、汽車微控制器(MCU),所有這些核心部件無一不是由外資把控。這就猶如一個人,光有肉沒有骨頭是站不起來的。
鮑靜認為,在無人駕駛和智能交通方面,我國與國外的差距大概在3年左右。因此,記者認為自主零部件企業需順應和把握集成化發展趨勢,不僅要集中精力加強對芯片、傳感器、控制器等硬件的研發,也要在外資完善軟件的同時學習在新平臺上開發新系統,縮小差距,這樣我們才有底氣與外資拼一拼。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