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為了緊跟潮流的腳步諸多企業都為自己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簽,一個傳統行業加上一個互聯網平臺就有了互聯網思維,兩個或者更多功能加在一起就是創新思維,比如貸款的,貼上互聯網思維就是互聯網金融;送盒飯的貼上互聯網思維就是O2O;做電商的加上社交屬性就是社交生態系統等等。所以,現在有些公司都無法界定它到底屬于什么領域,所以也就尷尬地稱呼為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是發達了,而傳統企業卻要在互聯網思維以及新興企業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優勝劣汰一直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因此很多傳統的企業都開始尋求跨界和轉型。移動支付領域從來不缺乏勇敢的先行者和冒險的嘗試者,智能可穿戴作為這兩年來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引起了不少傳統企業的投入,小編最近走訪的深圳市秀波實業有限公司正是這樣一個嘗試者。
電子廠商跨界做智能可穿戴,優勢在哪?
秀波實業是一家傳統的電子設備廠商,一直專注于數字標牌廣告機、觸摸一體機、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等數字信息推送產品,智能可穿戴的興起讓它們看到了其中的機會和希望。
秀波的總經理田衛告訴我們,“傳統的手表和電子表畢竟需求有限,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時尚和酷炫,在手表上加入支付概念,無論是交通還是金融,都讓手表重新有了生命力,因為交通出行和小額支付是剛需,未來這種移動支付放在穿戴式產品上也一定會是趨勢。”
那么對于它們而言,做這樣一款產品的優勢在哪呢?田總表示,智能可穿戴歸根到底是一款電子產品,而做好一款電子產品就是我們的天然優勢。怎樣將一款智能手表做得好看、戴著舒服這一方面,它們確實更有經驗,比如手表的材質選擇、表盤的大小、表身的做工等。因此做一款手表對于它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真正的市場效果如何,是否受大眾的歡迎當然還得看消費者。
智能可穿戴加上移動支付,難點在哪?
做一款可穿戴的手表簡單,但是做一款可支付的智能手表并不容易。田總表示,技術其實并不是問題,難點在于利益關系和商業模式。
要讓手表帶有支付功能就必須內置一塊NFC芯片,這一塊NFC芯片則涉及到卡商、芯片商以及一卡通公司等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和問題。交通方面需要去和各個一卡通公司協商合作,進行相關測試;要是和銀行合作涉及到金融的話,其IC要過相關認證,安全等級也要有更高要求,那就更加復雜了。
而問題的關鍵是,所有這些功能并不是簡單的相加就可以了。比如卡商要解決IC和線圈以及天線敏感度問題等,這就需要合作雙方的相互溝通交流,通力合作來一起完成這一困難。就拿手表的刷卡距離來說,如今很多都會選擇給NFC芯片加入一個放大器,以此來擴大刷卡距離和靈敏度,但是加入放大器之后又有了其它的問題,那就是NFC芯片要從無源變成有源,并且距離擴大之后還會有誤刷、盜刷的風險。
傳統廠商需要跨界轉型,改變在哪?
在談到給普通的手表加入NFC功能所需要的成本問題時,田總表示,單單只加入一塊NFC芯片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主要還是系統軟件方面的研發成本。
但是傳統廠商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去簡單地做一個產品的話,肯定是不行的。比如說,智能手表的背光功能是一個普通的功能,加入這個功能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一款智能可穿戴的產品,尤其是加入了NFC芯片的可支付產品那就不一樣了,背光功能可能會對NFC功能產生一定影響。田總說的這個例子就是為了告訴我們,由于可穿戴產品的環境改變了,因此傳統廠商自身也要作一定的改變。
同樣的道理,傳統的卡商也要作相應的改變。普通的卡商可能無法按照以前的方式來解決一些適配和兼容問題,這就需要卡商和手表商的相互溝通以及合作了。無論是硬件和軟件,與支付相關的領域都需要合作各方的相關測試與調試,這也是所有傳統廠商需要作出的一些改變。
隨著整個大環境的改變,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企業也需要進步和發展,就像前段時間我們談論的現金和卡的消亡一樣,移動支付帶來的改變讓這些傳統卡商不得不作出改變來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卡的形態也可能會相應發生變化。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傳統廠商加入到這一跨界和轉型當中,但是整個行業的推動光靠一兩個企業的單獨改變是不行的,合作共贏才是共同發展的王道。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