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工業4.0究竟誰能笑到最后?

時間:2015-08-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工業4.0的靈魂是將互聯網作為工具,服務于德國強大的制造業。這樣奇妙的“化學結合”,催生出了一個“新物質”,這就是智能制造,即通過“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

“工業4.0”的競爭才是剛剛開始,究竟誰能笑到最后,10年后見!

2006年,次貸危機在美國爆發,隨后演變為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的結果是,美國金融泡沫破裂,直接導致美國兩大驅動性產業———金融業和信息技術缺了半條腿。

美國意識到,僅僅依靠金融和互聯網產業,難以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因而必須找到一個讓經濟落地生根的產業。

在此背景下,2009年,美國政府提出了投資、稅收和外貿向制造業傾斜的“再工業化戰略”,意在重振制造業。

美國雄心勃勃的戰略計劃,把遠在另一大洲的德國驚出一身冷汗。作為全球制造業最強大的國家,德國當然不甘心自己的傳統優勢產業受到挑戰,更不愿意永遠跟在美國后面小跑。

怎么辦?德國有兩條道路可選擇:一是物理方法,即在強化制造業的同時補金融和互聯網這些短板。二是化學方法,即把三大產業相結合,互為推動。

德國政府非常清楚,如果采用物理方法,德國取勝的把握并不特別大。原因是,全世界最具創新意識的金融和信息技術人才大都聚集在美國,離開尖端人才談何互聯網和金融創新?

再說德國互聯網產業與美國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要想趕上美國并不容易。如同德國電信副總裁萊昂貝格爾所言,假如汽車制造商不能掌握核心數據,那么谷歌就會成為贏家,云端平臺和云包社區將使工廠淪為信息的附庸。

因此,只有化學方法才有超越美國的可能。在三大產業中,如何更好地選擇相互粘結的產業呢?

顯然,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美國的試驗已經受挫,因為互聯網金融泡沫才剛剛破裂不久,德國沒有必要再重復一次美國的“試驗”。

而金融和制造業的結合,早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已隨處可見。那么,最后也是最佳的結合就是互聯網和先進的制造業。

于是,德國版的工業4.0就此應運而生。這一概念最早源于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隨后,在德國工程院、西門子公司等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大力推動下,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于2013年將“工業4.0”項目納入了《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項目中,計劃投入2億歐元資金,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工業4.0的靈魂是將互聯網作為工具,服務于德國強大的制造業。這樣奇妙的“化學結合”,催生出了一個“新物質”,這就是智能制造,即通過“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

把制造業進行跳躍式的升級,實現個性化生產和高效的批量生產,讓消費者與制造者實現無縫鏈接,從而牢牢地把客戶粘住。這充分地體現了德國特色,而且原汁原味。

德國工業4.0概念的提出,把美國剛提出的“制造業回歸”戰略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它猶如一聲春雷,炸醒了各國政府:德國工業4.0帶來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于是,美國政府于2012年修正戰略,正式發布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從此踏上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道路。

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提出了具有各自特點的“工業4.0”計劃,如日本的“科技工業聯盟”、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

與德國不同,美國版的“工業4.0”是在優勢的互聯網產業上進行制造延伸,例如谷歌公司生產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亞馬遜制造電子閱讀器KINDLE,現在正在完善多軸無人飛行器為快遞服務;AUTODESK利用3D技術打印假肢;億隆馬斯克造純電動車“特斯拉”、可回收火箭和制造“超級電池”;而蘋果則推出了智能手表等。

美國“工業4.0”戰略最關鍵的是6S工業系統,即SpaceAerospace(航天航空)、Semiconductor(半導體)、ShaleGase(頁巖氣)、SmartICTservice(智能化服務創值經濟)、SiliconValleySprit(硅谷為代表的創新精神)和SustainableTalentPool(可持續人才資源)。

該戰略力圖在生產系統最基礎的原料端(能源和材料)、工業產品的使用服務端(互聯網技術和ICT服務)、以及不斷由創新驅動的商業模式端,牢牢掌握住工業價值鏈當中價值含量最高的幾個部分,從源頭和價值的投放端確保其競爭力優勢。

盡管美國有后來居上的趨勢,但德國將會以其發達的制造業確保在未來的領先地位。緊跟其后的日本、英國和中國要想擠進第一方陣,關鍵是發揮獨特優勢、取長補短、鼓勵創新。

“工業4.0”的競爭才是剛剛開始,究竟誰能笑到最后,10年后見!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