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受“威脅” 到底該防誰?

時間:2015-08-1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當下,中國將自己歸為第三陣營,所以,三步走的戰略規劃,十年之后,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進入第二方陣,30年后,與美國比肩,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王者。

由于人們長時間熱衷于關注高端制造科技,而且國家也一直秉承高科技強國的戰略,所以,我國近多年來的發展,都是以大力推進高端科技的研究和應用為主,但卻時時不見成效,雖然一直追趕著發達國家的腳步,但卻仍然是望而卻步,可望不可及。

當下印度的起身,無疑給了中國制造一個當頭棒喝。或許中國制造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這就警醒我國不能只是一味的追趕發達國家的腳步。其實,我們最大的敵人,確實未曾追趕上而正在追趕著我國水平的一些所謂的“低端國家”。

中國制造,塵埃落定

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制定了九大戰略重點,以及十大突破領域,制造業為國之重器,被寄望于成為中國未來成為強國的戰略發動機。

在中國的未來長遠期規劃中,其實現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而此前,工信部將世界制造業大國,分成了三個陣營。第一方陣首當其沖是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以及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實力雄厚。第二方陣是日本和德國,擁有高新技術優勢,在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方面,優勢突出。第三方陣是英國、法國、韓國。英國和法國在航天,醫療、高技術產業有優勢。而韓國則在電子產品領域優勢突出。

當下,中國將自己歸為第三陣營,所以,三步走的戰略規劃,十年之后,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進入第二方陣,30年后,與美國比肩,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王者。

傳統產業怎么處置?

從重點戰略,可以看出中國未來的競爭定位,我們基本是以歐美發達國家為競爭對手。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前狼。但是,對于中國未來威脅最大的,恐怕不是歐美國家,而是金磚國家,以及新興的第三世界的快速發展的國家。我們的競爭戰略,不能盡想好事。

中國最大的尷尬,在于既然追趕前面三大方陣,又要應對后來者的追趕。當下,中國制造處于連線作戰的危險境地。

事實上,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仍然位于全球產業鏈的下端。在高新技術行業,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巨大,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的技術卻在美國和日韓,甚至在LED領域,中國企業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韓,在汽車領域,核心技術控制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手中。中國最先進的航天工業,已經落后于世界先進十年以上。在高端產業領域和主流產業,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短期內將難以實現。中國制造業升級,將受到殘酷的阻擊。最近幾年,中國遭遇的知識產權官司越來越多,而且,鑒于中國的不太順暢的科研體制和人才體制,中國未來在短期內,也難以完成技術升級,難以沖刺前三大方陣。

事實上,中國最大的威脅,是“后虎”

十年內,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應該是戰略中心,而高新產業突破,應該是奇兵。所謂守正出奇,絕對不能搞成靠奇兵投機。

傳統產業的升級,基于高新產業,有兩大理由。

其一是,中國制造業的巨大存量需要時間消化。

不能一說產業升級,就全部搞高高端產業,當下中國的制造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高新技術占比很小。鑒于當下的消費格局,也難以支撐未來大規模的、普遍的高新技術。因為企業的研發,需要充足的經費,而企業沒有高額利潤,就沒有研發經費。在一個消費能力不振的窮國,只能是從低端消費,逐步過渡到大眾消費,亦即“中端消費”。而不能馬上跳躍到普遍的高端消費。

對于更廣大的內陸地區而言,未來最嚴峻的任務,可能并非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產業,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與突圍。作為一個強大但是卻人均收入低的國家,國內民眾龐大的內需,仍然需要通過傳統產業來滿足,制造業仍是中國的立國之基。

中國目前制造業的困境,并非制造業本身出了問題,而是社會結構出了問題,由于貧富分化嚴重,權貴和富豪階層的奢侈品消費流行,中國以窮國之資,竟然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則是龐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構成的低端消費市場,而在此中間,大眾消費,或者說是“中端消費“嚴重匱乏。

中國擁有廣闊的大陸市場,但是,由于國民收入偏低,導致低端消費流行,未來,中國將從低端消費,過度到大眾消費,在此過程中,必然產生對基本工業品的大量需求,這種趨勢,注定了制造業在中國大有可為。既然能去日本買馬桶蓋、電飯煲,中國如能造出好點的馬桶蓋,不就可以擴張無限廣闊的市場?

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于內需的振興。中端階層,大眾工業,大眾消費,方才為中國強盛久遠之道。

十年內,中國根本就碰不到歐美的核心,競爭不起來。最近幾年,中國與歐美的差距,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國內地產行業的狂飆突進,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傷害,最近幾年制造業是萎縮而非擴張。這種傷害,需要好幾年回復元氣。未來可以預見,中國與歐美更多的是產業互補,而非競爭。中美貿易,中歐貿易,中日貿易,居中國對外貿易前三名,而且全部是順差,賺錢大著呢,競爭只是其次。

其二是,中國與印度、東南亞以及金磚國家的競爭,將日益殘酷。“后虎”嚴重威脅中國。

印度總統近日訪華,關于印度是否取代中國的“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地位,引起了巨大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產業領域,印度、越南等國,越來越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

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提升,東南亞和印度等地,逐漸對于中國的低端市場構成了嚴峻挑戰。

中國的北部灣戰略十多年來進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本身不發達,無法與東盟國家形成產業落差,也就無法產生互補性。當國家間關系的競爭性大于合作性,眾多糾紛就此產生。

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14年中國與東盟的雙方貿易額達4804億美元,中方順差638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了43%。

最能體現中國與東盟諸國貿易關系的,就是中越貿易。2013年,中越雙邊貿易額達502億美元,越南對華逆差達230億,這更加深了越南對新一輪競爭的緊迫感。中越同處全球產業鏈低端,中國可以造的東西,越南多數可以造。形成同質化競爭。

中國是越南最大逆差國。但是,美國,歐盟,日本是越南最大順差國。2014年上半年,越南實現貿易順差13億美元,其中,第一位是美國,貿易總額98億美元;歐盟86億美元;日本16億美元。越南和中國的順差國,驚人的重疊,這說明什么事情?中國和越南,產業同構很厲害。都以歐美市場,為自己低端產品的傾銷地。

如果中國制造不能優于東南亞制造,形成產業互補。一旦東南亞國家的制造業興起,中國在東南亞的市場將被蠶食,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市場,亦將被這些后期的國家部分替代,未來外貿形勢更加嚴峻。

所以,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重心,不是追趕發達國家,而是阻隔后發國家的挑戰。不能前面追發達國家的腳步,后面被印度越南踢了屁股。

中國此前被歸于第三方陣。其實是不太科學的。因為中國的制造業技術水平,與英法和韓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應歸于第四方陣。第五方陣,則是東南亞,印度、非洲等一些國家。前三大方陣處于發達國家。第四方陣以中國這種高速發展的金磚國家為首。處于過渡階段。第五方陣則明顯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下端。

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要點,應以傳統產業的升級為主,以高新產業突破為輔。不能顛倒了,更不能搞投機主義。首要戰略目標,一是建立在金磚系國家中的相對競爭優勢,打垮其它幾大金磚國家與中國爭雄的野心。同時,建立對于東南亞和非洲第五世界的絕對競爭優勢。形成與他們的產業落差,并由此建立產業互補。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