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提出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3%。
據環保部的官方解讀,“水十條”將形成四項預期成效:
(一)優化經濟發展。“水十條”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循環發展、提高用水效率、完善經濟政策、發揮市場機制等措施,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生產力結構,為“穩增長”、“調結構”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實施“水十條”,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累計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使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增加2.3%,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二)壯大環保產業。“水十條”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環保裝備研制和產業化水平等措施,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使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理順體制機制。“水十條”的實施,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推進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戰略轉型,推動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進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稅收、價格等經濟政策,第三方治理、生態補償等市場機制在水污染防治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信息公開機制,有效落實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治污責任,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四)切實改善民生。到2020年,公眾獲取環境信息、參與環境治理的渠道進一步拓展,“節水潔水,人人有責”行為準則成為全社會的自覺遵循,老百姓將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水污染防治行動之中。“水十條”第一階段目標基本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態狀況有所好轉,“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群眾生活質量得到較大幅度提升。
更多資訊請關注供水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