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流,玩水嬉戲,這樣的景象已成為一些人童年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河湖黑臭、藍藻頻仍、魚塘翻白。而一樁樁水污染事件更讓人感受到水污染的切膚之痛。不僅如此,水已經成為制約不少地方發展的關鍵要素。拯救水環境,刻不容緩。
16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和奮斗目標。
排放遠超環境容量,1995年來突發水環境事件1.1萬起
自“九五”開始,我國就集中力量對“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進行綜合整治,“十一五”以來,大力推進污染減排,水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是,我國水污染嚴重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
“水環境質量差、水資源不合理開發擠占生態用水、水生態受損重、水環境隱患多,是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飲用水水源保護處處長石效卷介紹,目前,我國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排放負荷大,遠超環境容量。高排放外加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導致突發環境事件頻發。1995年以來,全國共發生1.1萬起突發水環境事件,僅2014年環境保護部調度處理并上報的98起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中,就有60起涉及水污染,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中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廖文根表示,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少,時空分布嚴重不均。用水效率低下,水資源浪費嚴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世界先進水平的2—3倍;局部水資源過度開發,超過水資源可再生能力。“海河、黃河、遼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高達106%、82%、76%,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40%的水資源開發生態警戒線。”此外,全國地下水超采區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
“解決水環境問題,有很強的戰略意義。”“水十條”主要起草人之一、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說,相繼出臺的“水十條”“大氣十條”彰顯了國家全面實施大氣、水、土壤治理三大戰略的決心和信心。
目標設計更加貼合百姓感受,用常規治理措施不可能實現
“水十條”確定的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工作目標之外,還有主要指標,比如到2020年,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等。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吳舜澤說,這些目標著眼百姓房前屋后、小溝小汊,聚焦千家萬戶的水缸子、水龍頭,提出飲用水水源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等具體指標,讓水污染治理的效果更加貼合百姓感受。
這些有時間表的目標,是不是符合實際,能不能順利實現?
“用常規治理措施不可能實現,而是要以真正重視、真正加壓、真正投入才能達到的目標,必須努力。”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柏仇勇表示,從單一的環境質量提升到生態改善再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水十條”涉及的目標漸次遞進,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任南琪非常高興地看到消除城市水體的黑臭成為“水十條”的目標之一,他認為,這是百姓對水環境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之一,但解決起來非常不易。“要想實現目標,必須將截污、治理、供水、排水乃至污水利用統籌考慮,做到對水的全生命周期的控制。”
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所長任天志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流域治理、水生態改善、地下水質提高等目標,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密切相關,但由于長期停留在保增產的理念上,化肥農藥使用量過大的趨勢很難在短期改變。“不僅要改變現有的污染狀況,也要注意防范風險,對農業生產來說,的確有很大難度。”
更多資訊請關注供水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