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新一代農民工結構的變化,招工難成為東南部發達地區的一大難題。中國先后在浙江、江蘇、廣東提出“機器換人”的戰略,并給予財政補貼。有些企業在機器換人中獲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但是也引起了一些爭論:什么類型的企業、什么工種、什么條件下需要用機器人代替人工?
制造業是非常復雜的,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批量、不同的生產環境其生產制造裝備大不相同。要解決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絕對不是依靠機器人代替人工就能解決問題的。要提高生產效率首先就要解決生產制造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在適合使用機器人的地方采用機器人。
企業一定要從發展戰略的高度,全面規劃,看清方向,搞清楚利益得失,不能盲目追求自動化。首先要使用機器人的地方是那些勞動強度大、生產環境差、生產安全問題突出、生產效率低的工種需要使用機器人。例如鉚焊、鑄鍛、炸藥生產、危險品生產、頻繁的重物搬運、批量裝配等工種首先需要用機器人。總之用和不用機器人一定要進行投資效益分析、人力資源成本分析和安全風險分析,因為使用機器人要用高級技術工人。
而且,上了機器人生產線不等于你就實現了智能制造。一般工業機器人,它只能死板地按照人給它規定的程序工作,不管外界條件有何變化,自己都不能對程序也就是對所做的工作做相應的調整。如果要改變機器人所做的工作,必須由人對程序作相應的改變,因此它是毫無智能的,這樣的機器人組成的生產線也不是智能制造系統。
另外,智能制造的范圍很大,它包括智能設計、智能產品、智能經營、智能決策、智能制造。僅僅就智能制造而言,什么樣的機器人生產線才是智能制造的生產線?首先機器人要像人那樣具有感知、識別、自學習、推理和判斷能力,有可以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自我修正、自己決策的功能。作為整條生產線,要有智能管理和控制系統,感知加工對象的物流狀況、質量、故障,根據生產要求,進行優化調度,協調機器人之間的工作,這才夠得上智能制造。否則就是一條自動化生產線,這種生產線幾十年前就有。
對于企業走向智能制造如何做,筆者有幾點建議:
一是總體規劃,分步實施。
建設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工廠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效益為先”的原則進行規劃。首先要將其納入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5~10年企業發展的愿景是什么?我們要成為什么樣的企業?在國內和國際上我們在某一特定領域占有什么位置?制定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抓住獲取企業核心競爭能力這條主線,從而知道我們需要創新研發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樣的制造技術,什么樣的經營模式,什么樣的服務。在這樣清晰的戰略目標指引下制定總體規劃,分析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排出先后順序,制定分階段的目標和內容。
二是抓住獲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這條主線。
什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能為客戶創造高的價值,超越競爭對手,很難復制和模仿的競爭能力。降價競爭從來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引進一項新技術或新產品獲得的競爭優勢并不是可持續的。擁抱互聯網,走智能制造的路,逐步實現研發設計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經營管理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服務智能化、決策智能化,這是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三是智能制造也要進行投資效益分析。
建設一個自動化、智能化的工廠是要花費大量資金的,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不進行投資效益分析是不行的。中國勞動力成本在逐年上升,但是與發達國家比較仍然是低的。在企業的若干生產活動中,仍然有許多活動用人比用機器更合理、更便宜。要首先選擇那些質量、效益、安全綜合效益好的環節實施智能化,不要盲目追求全盤自動化、智能化。企業要結合自身的情況、所處的發展階段、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量力而行。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