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前的“工業4.0”到如今的“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諸多概念讓不少投資者混淆。我們先做個簡單的區分,工信部長苗圩在講到德國工業4.0與中國兩化深度融合關系時,曾這樣概括:如出一轍、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因此,三者雖外延上有所區別,但內涵基本一致。
工業4.0
最早出現在德國,由西門子等領先企業提出,寄希望以此定義第四次工業革命,將CPS(虛擬網絡-實體網絡系統技術)一體化應用于制造業和物流業,以保持本國制造業競爭力,提高資源利用率。
工業互聯網
發源于美國,由GE等企業提出,在工業領域實現數據流、硬件、軟件的智能交互,實現系統、設施和資產運營的優化。
中國制造2025
由中國政府在2015年初提出,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作為今后發展主線,以未來十年為發展周期,目標是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
從本質上看,工業互聯網是數據流、硬件、軟件和智能的交互,由智能設備和網絡收集的數據存儲之后,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進行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由此產生?智能信息?供決策者進行實時判斷處理。從工作流程上來看,工業互聯網通過三個步驟實現其效能:工業數據的獲取、工業數據的分析、調度執行,分別對應于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專網通信,這是工業互聯網的關鍵元素。
在我國當前階段,工業互聯網具體表現為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的核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推動兩化融合深度發展。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是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關鍵部分,即互聯網+工業。而“中國制造2025”也為后續產業升級指明了方向。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兩次技術的飛躍,分別是工業革命、計算機與互聯網革命,我們認為,第三次技術的飛躍將是工業互聯網革命。
電子政務網絡視頻移動互聯網應用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支付互聯網信息安全移動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二維碼車聯網
工業革命: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革命時代。工業革命在推進的過程中,分別出現了蒸汽機、內燃機,然后是電報電話和電力。
計算機與互聯網革命:1947年,第一款點接觸晶體管在貝爾實驗室研制成功,標志著計算機與互聯網革命的到來。1986年,思科推出第一款多協議路由器產品,市場需求強烈,有力的推動萬維網的發展。據悉,1981年8月只有不到300臺電腦可以連接到互聯網,而今天連接互聯網的設備則以數十億計,信息傳輸的速度和數量大幅增長。然而,目前互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滲透率還比較低。
工業互聯網革命:經過工業革命的發展,大型機器在工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大發展。但是機器的性能還沒有完全發揮,系統性的效率低下問題比較嚴重。于是,在過去的十年中,部分企業開始逐步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產,發展開放的工業計算機和通信系統。工業互聯網將有助于工業系統各層面更好的運轉,通過優化檢查、維護和修理過程,資產的可靠性和運行的效率得以提高。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