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兩響,一條《中國制造2025》已經印發的消息從手機里傳來,正在參加2015國際機電博覽會(寧波制博會)的寧波大正工業機器人公司總經理戴翔看后又是一陣欣喜。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戴翔接收到的積極信號如雨后春筍一個接著一個,公司機器人業務量“水漲船高”。
由政府造勢、企業扮演主角的“機器換人”,正在滬、杭、蘇、甬乃至長三角各地的縣級市掀起生產線上的制造革命。今年一年,他和他的銷售團隊的行程單上與智能制造相關的展會超過10場。風起云涌的制造業景象,令他對寧波制造業的未來充滿期待。
在寧波制博會上,“赫瓦”機器人吸引眾人眼球。
6號館的甬派機器人
2015年5月19日上午一早,戴翔隨著匆匆人流走進了寧波國際會展中心。2015國際機電博覽會(寧波制博會)剛剛啟幕,3萬多平方米的展廳里,不停揮動著的“鋼筋鐵骨”,向參會者描繪著工業發展的未來圖景。
6號館在展館的終點,含金量高、“智造”味濃,來自全國的各式各樣的工業機器人在這里爭奇斗艷。其中,最讓戴翔關注的是甬派機器人。
大正是國內最早生產數控機床送料機械手的廠家之一,前兩年,大正機器人參加展會總有一種形單影只的感覺,不僅是關注的企業少,一起賽跑的競爭者也不多。不過今天,戴翔的同路人正在急速增加。
兩個月前,寧波國際會展中心剛剛舉辦過一場工業機器人盛會。參加過那次展會的參展商告訴戴翔,有關部門統計,寧波的工業機器人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企業總數已超過100家。
此次參展,跟大正一樣來自北侖智能裝備技術聯盟的機器人企業就超過10家。這些企業全部落戶在寧波開發區智能裝備研發園。成立一年半,智能裝備研發園集聚的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成套生產線、新型傳感器、智能測控裝置、伺服電機及驅動等科技型企業已超過20家。
星火燎原,是戴翔對寧波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的最新評價。在他看來,現在的裝備制造企業,如果不跟智能化搭上點邊,都不好意思出來“混”。
而一些“混”的不錯的企業,都是智能裝備制造的高手。本屆展會上,幫手機器人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這家企業剛完成江蘇一客戶量身定做的桁架式機器人交貨,對方是為美國波音公司生產飛機零部件的一家大型企業。作為創辦剛滿一年的初創型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幫手”有著足夠的定力和耐心,成立才兩個月就自主研發成功了桁架式機器人。為了達到最佳性能,“幫手”推掉了所有可能的訂單。用近半年時間,24小時不停機進行測試,對各種細節進行調整。最終贏得大眾汽車一級供應商、國內最大的縫紉機零部件供應商等不少大客戶。
智能裝備制造的“痛點”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摸爬滾打8年,戴翔帶領大正闖進了上海、江蘇、嘉興等長三角市場,也打開了重慶、湖北、湖南等中西部市場。
市場擴大的同時,大正的銷售量也直線上升。戴翔初略計算了一下,大正最近兩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過去六年的總和。
大正的崛起并非孤立的個案。穿梭展位之間,感受最強烈的正是寧波智能裝備制造的強勁脈搏。海天精工連續突破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兩道門檻,從兩軸、三軸到四軸,去年躋身國內第六大高端數控機床生產商,產值做到30億元。參會上,海天精工透露,正全力攻關數控機床的“大腦”———伺服控制,把伺服系統的全產業鏈抓在自己手里。
大眾、奔馳等汽車巨頭的電子系統提供商寧波均勝電子,去年并購了德國老牌機器人企業IMA,將歐洲前四的機器人技術盡收囊中,躋身全球汽車工業機器人細分市場第一梯隊。
伺服電機,被稱為“會思考的電機”,是智能裝備須臾不離的基礎部件。寧波菲仕獨創的分瓣式大型伺服電機,使之在全球20千瓦級以上大型伺服電機的細分市場上躋身三甲。中科院成都光電所超大型天文望遠鏡一年只轉一圈,需要大型精確控制伺服電機“伺候”,菲仕電機的分瓣技術完美解決了這一難題。
迎來“最美好的時光”,并非意味著沒有痛點。戴翔拿出了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21日發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約5.7萬臺,其中國內企業銷售16945臺。外資企業銷售約4萬臺。外資工業機器人企業在國內機器人消費市場占據絕對主導。
寧波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情況跟全國大致相當。本土機器人在寧波市場的份額并不大。為什么會這樣?戴翔覺得主要原因有三個:在競爭實力上,寧波機器人制造企業與國內外一流企業存在差距;寧波市場開放,企業有更多選擇空間;寧波機器人企業外向型較多,往往“墻內開花墻外香”。
寧波機器人制造企業的伺服電機、減速器,甚至氣缸、磁性開關,幾乎都依靠進口。大正曾采購過寧波一家大型企業的氣動手指,質量算國內一流,但測試后發現依然無法與國外產品媲美,最后不得不以高出國產三倍的價格采購國外產品。
除了核心零部件企業缺乏,人才也是制約寧波機器人制造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決勝智造藍海的“機遇”
為期三天的展會,戴翔把整個展館來來回回逛了好幾遍,他感覺各地工業機器人發展勢頭都很迅猛,就像雨后春筍。但最后誰能做成?關鍵要看誰能做成規模生產,就像ABB、安川那樣有相當大的產量、相當多的用戶,才叫成功。
最新出爐的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顯示,在機器人產業鏈上,我國的整機、零部件和相關應用企業超過420家,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機器人企業是“三高”企業———技術、人才、資本密集度高,跟全國其他城市一樣,寧波最需要的是上規模的機器人企業。
曾經有一篇文章讓戴翔印象深刻。文章說,對于中國所有機器人企業而言,要與國外巨頭同臺競技,必須盡快充實自身的綜合實力;對于國家和地方政府而言,當務之急是要培育國際級的企業。
寧波機器人企業雖然面臨種種挑戰,但工業轉型升級以及機器人產品本身的轉型升級,卻讓寧波與國際巨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戴翔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大正機器人研發中心。他認為,無論是從寧波,還是從全國來看,整個制造業對于機器人的需求正在擴張,而且速度非常快。在劇烈的制造業模式轉變的情況下,寧波機器人企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更值得期待的是工業機器人本身正在經歷由無智慧的“機器人”向具備智慧的“機器人”轉變。對每一個機器人制造企業來說,機會都是同樣的。大家同時踏入全新的領域,不再是他們的跟隨者。
但機遇轉瞬即逝,有專家預計工業機器人的窗口期只有8至10年。錯過這個窗口期,寧波機器人企業也許再難趕上產業前進的匆匆腳步。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