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正在深刻影響著汽車行業的發展。有調查顯示,在近5年的全球汽車領域技術創新中,超過九成都與汽車智能化系統相關,汽車智能化車聯網技術成為時下最大的研發熱點。提到智能化汽車與無人駕駛汽車的區別,專家們指出,自動駕駛只是智能汽車的一部分功能。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汽車要能夠理解使用者的意思,同時能夠解放人,而且還要能夠幫助人。
智能汽車及發展路線圖明確
智能汽車將成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抓手,開發智能汽車不僅是傳統汽車制造商的熱門追求,也是互聯網巨頭強勢介入的目標。由于這兩類主體攻關角度不同,便形成了兩種開發模式。
傳統汽車商模式。目前,國際上各大汽車商為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競相加碼投入智能汽車的研發,大都是借助已有的汽車生產制造體系的“殼”,引入信息技術的“芯”來實現的。這種模式對智能汽車第一層次的輔助駕駛技術開發更加重視,而對車聯網技術、更高層次的智能駕駛技術重視不夠。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運用現成的汽車制造基礎與現成的智能互聯技術,可以很快地“攢出智能汽車”。從創新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模式,先推出半自動駕駛系統,讓大眾消費者有適應接受的過程。但是,這種模式系統可靠性和控制精度,以及“硬件”與“軟件”的性能匹配相對不足,難免出現閉門造車、生硬捏合的現象。
互聯網公司模式。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電動化和無人駕駛才是他們的追求目標。畢竟,純電驅動可以繞開傳統汽車公司的技術壁壘,而進入無人駕駛階段,汽車才會由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真正的大型智能移動終端。互聯網公司造車除了顛覆性的理念和商業模式之外,還有一點是傳統車企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創新的、去邊界化的組織架構。相對來說,信息技術企業關注點側重通信及信息服務,傳感器(雷達、攝像頭)、控制器芯片、執行器等核心零部件是其強項,而車輛控制和安全系統相對偏弱。
兩種模式各有利弊,針對智能汽車產業涉及交通、汽車、信息產業,是機電技術一體化的高新技術綜合體的特點,發展智能汽車必須實現這三大產業的相互融合。為此,應建立智能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形成協同創新模式,揚長避短,發揮好各自優勢,形成博采眾長的“優生兒”。
除了整合好開發模式外,智能汽車的健康發展還要針對傳感系統、車載終端、通信協議、測試評價以及其他關鍵技術制定統一標準,以利于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和配套設施的建設。目前,高速公路情況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容易實現,但要在城市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安全自動駕駛,還要配套建設相應的智能交通服務和設施等。此外,如何使智能汽車信息系統免受黑客攻擊也是一大挑戰。
智能汽車發展需要政企聯動
趙福全還表示,智能汽車可以解決諸如安全、節能、環保等交通領域的重大問題,智能汽車一定是智慧和能力的雙重體現。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智能汽車的發展。而目前,國內智能汽車領域最急需政府完善法規和認證體系,如何呼吁國家行動變得尤為重要。要知道,我們實際上正處于智能汽車全球推進的過程中。現階段,歐、美、日汽車智能技術聯合發展的趨勢已經初步形成,三方的系統目標、時間表、技術路線正在取得更廣泛共識,這很可能使中國汽車工業面臨再次喪失話語權的危機。
對此,他指出,智能汽車時代不是一家車企所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國家、行業和企業一起行動。單靠誰都玩不轉,所以合作、共贏、創新,有效的利益分工,最終通過合理的商業模式才能夠邁出很重要的一步。整車企業一定要心態開放,要拿出信心和熱情去擁抱新的技術、新企業、新的商業模式。
趙福全堅信,汽車產業不會被顛覆,但是汽車企業很有可能被顛覆。很多企業由于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威脅,不能把它看成是產業的問題,把產業和企業混為一談。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