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蔬菜種植園加上最新技術的傳感器和云計算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昨天,日本歐姆龍公司與無錫亞夫農業合作打造的全市首個智能農業園正式開園,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融合的新景象,在未來三年內,這里將引入機器人當農民,在大棚內鋪設的軌道上實施授粉、采摘等工作。
在鴻山生態農業基地內的智能農業園,十多排塑料大棚內種植著小番茄,乍一看,農場外表似乎與常見的大棚沒啥兩樣,但細究管理手段,卻大為不同。在大棚旁的一間半透明的農業自動化控制中心里,工作人員邊吹著空調,邊通過大棚內預設的多種傳感器,遠程檢測六百多平方米番茄大棚內的情況,土壤溫度、濕度,空氣成分等數據一目了然。“以前種地看天氣靠經驗,刮風下雨也要到戶外去觀察、記錄各種指標。如今看數據,只需通過電腦實時監控就一目了然,省時省力。”操作人員指著不到1立方米的控制柜告訴記者,這小小的控制柜,能代替人工,最多管理200個大棚,大大提高效率,減輕勞動強度。不僅僅通過電腦,連平板電腦也可實時監控。
不同于以往多數的農業物聯網應用項目,這次的智能農業園立足于普通蔬菜水果的種植生產,產品并不精貴。新技術的引入最終是為了提高效率,實現食品安全及高產量。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長期滯后于工業生產和服務業發展,對新技術的接受往往滯后。
田間地頭的復雜應用環境,也對物聯網傳感器的可靠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埋入土中三五年不壞,是最基本的要求。對此,歐姆龍投資公司社長小澤尚志表示,作為全球知名的世界五百強跨國企業,歐姆龍不僅有著先進的醫療產品制造技術,而且在工業自動化技術上更是全球領先。公司的傳感器在更加嚴苛的工業生產領域應用已有幾十年時間,可靠性很有保障。
連上了“智慧”的番茄園,產量增長了好幾倍。無錫亞夫農業總經理劉新介紹,智能化管理的好處是安全可控、產量高,是傳統模式的3-5倍,管理效率也是幾倍增長。在未來的3年內,智能農業園還將實現機器人授粉、疏枝、采摘、裝箱、運輸等功能,不同流程的機器人將分別裝載二氧化碳傳感器、發育傳感器、糖度傳感器等,替代人工,實現從育苗到收割的全部智能化,市民們在電影中才能看到的未來農業,很快就將在無錫本土成為現實。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