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當下,智能機器人產業日漸興起。從生產流水線上可識別鞋體的智能自動化機器手臂,到零售店鋪里全身都能扭動的機器人模特,這種科幻電影里才有的鏡頭,正在慢慢轉變成現實。在上周開幕的鞋博會上,那些幫助品牌企業“站臺”的各類機器人,吸引了業界的不少目光。“品牌的生產、營銷等環節,都將滲入智能化設備高科技的力量,這便是制造向智造升級的具體詮釋。”業內人士說。
掃描顧客身材給著裝建議
蔡小強,七好集團負責人,最近很忙碌。他帶著全身六個關節可運動的機器人模特在鞋博會與海博會之間往返接待四方客人。
“這個項目真的是被逼出來的。”他說,2012年那時他們到歐美參展,想花錢買好位置對方都不給,認為中國的櫥窗設計,中國的產品沒有競爭力,位置給的是最偏僻的,提供的服務更是一團糟。就是為了爭這口氣,他回來后開始“不設上限”地投入研發可運動的模特。目前,他們已經可以生產雙手、雙腳、腰及頭部六個位置運動自如的機器模特,他們的技術也獲得了業界的肯定,七好集團更是成為首個以人型機器人產品受邀入駐中國科技館的企業。
“到北京后發現,我們人型機器人的旁邊就是‘神舟一號’返回艙實物。”蔡小強很自豪,自己的產品可與“國寶”級產品“并肩作戰”,今年他們赴美參展也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禮遇,展會主辦方給予了重視,機器人型模特也充分顯示了吸睛效應。
“你可以想象一下,未來機器人模特將成為店鋪里的導購員,可以智能對話,介紹自己身上及店鋪里的衣服,甚至可以為客人準備咖啡,可以掃描客人的身材給出中肯意見,當然也將學會微笑服務。”蔡小強透露,他們眼下正在著眼于利用新型硅膠制品讓機器人模特的外觀更接近人類,并且要讓機器人學會走路。“最先想解決的是機器人模特的開口說話功能。”他說,今后他們將借鑒如今科幻片里顯現的內容,把咖啡機、投影儀等設備嫁接到機器人身上。
“我們原本是為品牌鞋服企業提供服務的工業設計櫥窗展示企業,但今后我們的產品將可以廣泛應用在各類終端上,包括酒店等地方,更多地替代人力工作服務。”他說,產品成熟之后,他們將組織一場機器人模特走秀活動。蔡小強說,六個部位可動機器模特的設計水平已經處于業界領先地位,其售價大概是傳統模特的兩倍,但卻可帶來數倍的入店率,如今國內多家品牌鞋服企業都是他們的客戶。
“前景很美好,不過需要堅持與資金投入。”營銷專家蘇靜說,從插電可動模特到真正有表情、能開口會迎賓、可端茶送水可移動的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企業自己的設計團隊顯然無法獨立完成這項工作,需要積極借助外在資源,包括專業高校人才與投資機構。
智能化減少大量人工成本
“正常兩三年內就可回收成本。”黑金剛自動化科技股份公司總監闕宇說,一個工人全年工資平均需要4萬元,每個智能機器人設備一般可以節省少至五六人甚至十余人的人工成本,上百萬元一臺的智能自動化設備已十分常見。他們從8年前就看中了智能自動化生產線的潛力,此番參與鞋博會,他們帶來了可以自動識別鞋體大小的噴膠流水線等智能設備。
“原本這個環節需要6位至12位工人,味道較濃,對員工身體也有影響。”他說,如今的智能化自動生產線不但可以提高產品合格率,更可以避免二次污染,這部設備的智能化主要體現在可以自主識別鞋材的大小進行噴膠。另外他們還有提供3D打印的智能化鞋面花紋打印機,實現立體花紋的穩定呈現;電腦針車這部智能機器則解決了原本次品率高的問題。“從材料的切割開始,到整雙運動鞋的鞋面打印、鞋底噴膠、電腦針車及智能標記印線機等已具備可串聯的智能化生產線,智能自動化整條流水線已經基本成型。”闕宇說,在單獨的鞋機領域里也已經有相當先進的設備問世,換句話說,只要企業愿意,從材料到成鞋的智能自動化流水線已經可以實現。當然,由于智能自動機器還有升級空間,所以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人力員工依然需要與智能機器工人做拍檔。目前他們正在與特步進行深度合作,未來這個市場的需求量還將增多。他們的目標是到2017年為企業實現節省50%人力的目標,到2020年節省70%。“目前可實現節省人力成本大概在20%左右。”他說。
“我們是免費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晉江機器人技術研發中心李華燾主任說,三年前他們與晉江市政府簽訂了合作方案,并不局限于服務鞋行業,面對的是所有企業的需求。企業提出智能自動化生產需求,他們免費提供智能機器的設計圖紙,企業自行投資生產設備投產。“開源節流的效果十分明顯。”他說,比如他們推出的瓷磚包裝機智能機器設備,可以讓企業員工需求量從50人減少至5人。食品包裝智能自動化流水線也可令原本的員工需求量從10人減少至1人。今年他們剛剛推出鞋底打磨機,智能手臂可以對不同鞋體進行識別之后沿割線打磨,該設備可以實現對一些高端鞋體的細致打磨。
大數據成為新的產業資本
可以看到,無論是已經投入生產的智能機器人還是正在不斷升級的機器人模特,企業在升級功能的同時都強調了外在與內在的工業設計,強調“大數據”采集的重要性。泉州市領導此前也反復強調“大數據”推動制造升級的實踐重要性。創新驅動戰略已經滲透到產品、技術、品牌、管理和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泉州正在加快培育新業態,目前工業機器人、可穿戴設備、高分子新型材料、物聯網等都已經在制鞋、紡織服裝等行業中得到運用。
“無論在哪個生產環節上,工業設計都將給產業帶來裂變式的升級。”泉州模具工業協會榮譽會長吳靜瑜在日前的主題分享沙龍上舉例說,在個性化消費市場面前,在鞋產業當中,必須重視模式工業設計引導下的大數據應用管理。他建議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完全可以利用三維掃描的技術,廣泛地采集相關的腳體數據,然后讓所在區域的企業共享。“我們現在的鞋體碼號源于西方,大家都知道地區人群的腳型是不同的,即使是每個人的左右腳數據也有細微的差異,因此數據庫的建立顯得十分重要。”他說。
闕宇也提到,他們的智能化生產線的附加服務價值便是為企業提供各類生產數據。“從每雙鞋的號碼到生產周期,所有數據每天輸送,并且還可以進行智能化的分析。”他說,這類可調整生產長短周期、降低員工依賴的智能化機器工人將十分適應當下的柔性生產線,符合小批量定制的需求。與此同時,蔡小強也強調了數據采集的重要性。“如同科幻電影中呈現的那樣,機器人模特不但可以微笑,更可以采集顧客的各類穿著數據。”他說,在數據就是資本的今天,數據服務已經成為品牌企業不可或缺的核心需求。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