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該市的也是非洲的第一條輕軌線路開始試運行。過去,亞市的公共交通在每天高峰時段擁擠不堪,公交站人流如潮,等待坐車的人們排成長龍。亞市城市輕軌的開通,不僅將改變市民的出行方式,也將大大緩解公共交通壓力。亞市輕軌項目一期工程總長約31.3千米,由中國中鐵承建,合同價值總額為4.75億美元,全部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一期工程在經過3年的攻堅戰后,終于迎來了試運行。這標志著埃塞俄比亞進入“現代城市軌道交通”新時代,書寫了非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新篇章。
非洲首條輕軌成功運行“中國標準”首戰告捷
埃塞俄比亞的輕軌項目是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訪非期間視察的第一個中資企業項目,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埃塞俄比亞輕軌項目既是東非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也是第一個全面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進行設計建造的非洲輕軌工程項目。相比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之路,中國技術標準的輸出要艱難坎坷得多。
事實上,與歐洲標準、美國標準相比,今天中國的鐵路技術標準是非常嚴格和先進的,否則的話,中國高鐵、城鐵和地鐵建設就不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然而受意識形態、歐美大肆打壓等方面的影響,很多國家對“中國標準”仍存在誤解和質疑,中國標準的推廣步履維艱。2009年以來,中資企業在埃塞俄比亞開辦了近百次技術講座,向當地技術人員、政府官員講解中國鐵路交通的設計理念、設備性能和先進標準。
最終,在苛刻的方案比選中,中資企業依據中國鐵路技術標準設計出的符合埃塞俄比亞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輕軌設計方案勝出,“中國標準”在非州首戰告捷。
中鐵二局總經理王廣鐘表示,輕軌項目是中國鐵路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的典型項目,在修建期間先后有20多個非洲國家的政府代表參觀了輕軌項目,并表達了修建本國輕軌的意愿。
非洲首條輕軌成功運行“中國標準”首戰告捷
常言道,好事成雙,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于2月14日宣布,該公司在安哥拉修建的全長1344公里本格拉鐵路于當地時間14日正式建成通車。這是繼援建坦贊鐵路之后,中國在海外修建的最長鐵路。最初的本格拉鐵路是根據歐洲標準建造的,而重建工程采用了中國標準。從設計到施工,全部采用中國鐵路建設標準,鋼軌、水泥、通信設備等材料都從中國采購,投入運營后的機車車輛等設備也由中國企業提供。
目前,鐵路全線試運營狀況良好,顯示出中國鐵路標準的質量過關,值得信賴。非洲許多國家的代表團相繼來安哥拉參觀訪問本格拉鐵路項目,并對其質量表示滿意。
本格拉鐵路與埃塞俄比亞輕軌項目最大的亮點是中國技術標準全面取代了歐洲標準,其意義非凡。國際工程承包市場歷來是歐美技術標準的天下,對參與海外工程承包的中資企業來說,采用歐美技術標準就意味著按中國標準設計制造的各種設備、材料全都不能用,不僅中方制造企業必須要按歐美技術標準重新設計制造各種設備與材料,還必須支付高昂的費用并接受西方專業機構的技術檢測與質量認證,通過之后才能被國外工程所接受和采用。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制造的成本,削弱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而且在工程施工中,采用中方不熟悉的歐美技術標準,嚴重影響施工效率。可以說歐美技術標準已成為中國產品與中資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一大障礙。
無論是中國高鐵,還是中國普鐵、輕軌“走出去”,破解西方設立的技術標準壁壘是一大挑戰。目前,包括鐵路標準在內的諸多技術標準還在被發達國家壟斷著,“中國標準”亟待推廣,盡管本格拉鐵路與埃塞俄比亞輕軌項目開了個好頭,但中國標準開拓國際市場任重而道遠。
據新華網報道,國家領導人2014年訪非期間曾表示,中方將在非洲設立高速鐵路研發中心。其深層用意就是在非洲推廣中國高鐵技術標準,一旦中國鐵路標準成了非洲部分區域的通行標準,那就意味著來其他國的競爭者必須與中國鐵路標準“接軌”,必須按中國技術標準制定的游戲規則出牌,否則就只能在競爭中出局。
可以看出,中方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產品輸出,而是擴展到向非洲輸出中國的“軟件”即中國技術標準。有形產品輸出屬硬件輸出,但光有硬件輸出是不夠的,中國在重視硬件(產品)輸出同時,不能忽視無形“軟件”(技術標準)的輸出,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而用中國技術標準幫助非洲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拓展了中非經濟合作的廣度與深度,而且中非雙方均將從中獲益。
在國際競爭中,技術標準競爭是比產品競爭更高形式的競爭,正所謂一流國家輸出標準,二流國家輸出技術,三流國家輸出產品。本格拉鐵路與埃塞俄比亞輕軌項目所采用的中國鐵路技術標準將在非州起到示范作用,必將成為展示中國鐵路技術準標的窗口,所以,這兩個項目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并不是合同金額有多少,中資企業能從中賺多少錢,而是中國鐵路技術標準的輸出與展示。
中國技術標準是中國制造產品與中資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開路先鋒”,中國鐵路技術標準在非洲的這兩個項目打破了歐美技術標準的壟斷,是一個成功的先例。筆者認為,不僅是鐵路技術標準,中國其他的技術標準也必須走出國門,有了中國技術標準“保駕護航”,才能有力地提高中國產品與中資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上的競爭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軌道交通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