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昆山滬光電器有限公司的原材料導線倉庫內,一車車的導線材料源源不斷運往各個生產機臺。然而,在偌大的倉庫內,卻只有一位程序操作員,負責輸送導線材料的“工人”由一輛輛自動牽引車代替。“‘機器換人’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機器人和傳感器等智能裝備,可提高勞動精度和效率,也為企業解決了最頭疼的用工問題。”滬光董事長成三榮說,未來他們將繼續投入一批智能裝備,預計工廠三年后實現“無人化”生產。
作為聞名遐邇的制造業基地,昆山制造業產業門類齊全,生產組織能力毋庸置疑。當前,以智能工廠、3D打印、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主要特征的工業4.0時代迎面走來,這座城市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面對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波動、信息技術對產業影響不斷深入,傳統“制造”必將被“智造”所取代。昆山傳統制造業期待著一場華麗轉型,渴望在撲面而來的工業4.0中搶得先發優勢。
走出“低端”,轉型需要突破口
什么是工業4.0?德國漢堡大學教授、昆山瑞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偉表示,工業4.0是把工業互聯網、人人之間的互聯網、云計算、3D打印技術、機器人融合在一起,整合和優化產品的生產流程,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讓整個生產過程更加自動、自主,更環保。“工業4.0描繪的未來工業,將為昆山制造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張建偉說。
昆山經歷了“農轉工”“內轉外”的兩次大轉型,創造了“昆山制造”,制造業始終在昆山市經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昆山市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類為主,大多數處于產業結構鏈條中的中低端環節。去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87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020億元,但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下,這兩個數據均出現了負增長。昆山市統計局2014年四季度的工業企業景氣度調查顯示,45.5%的調查企業認為生產經營中存在用工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33.1%的調查企業認為生產經營中存在招工難問題,尤其是年頭年尾,企業一線技術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存在較大缺口。
傳統企業最大的危機,不再是當下的利潤多寡,而是能否走出“低端”清晰把握未來。“制造業是昆山的發展之基,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當前互聯網+的經濟實體,轉型升級從頭越,創新發展再出發,都離不開制造業。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工業經濟增長率下降的趨勢已經顯現。突破口在哪里?工業4.0理念的提出為昆山制造業轉型找到了方向。”昆山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去年以來,工業4.0概念席卷全球,其中提到的通過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以此來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正是昆山制造業轉型所需要的。
虛實結合,“制造”走向“智造”
目前,昆山市工業化已步入中后期發展階段,面對技術革新、降低成本,改善勞動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開始通過虛實結合的模式將機器人、3D打印、互聯網等自動化、智能化工具融入傳統產業。順應工業4.0的時代風向,制造業生產格局正在漸漸發生變化。
工業4.0的浪潮中,昆山高新區前瞻性地將新興的智能裝備產業列為今后發展的重點。在昆山高新區機器人產業園內,目前已經集聚了華恒、柯昆、徠斯、高晟等多家國內外機器人領域的企業,他們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在昆山制造業企業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去年年底,高新區牽手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華平投資集團,啟動了華平(昆山)自動化裝備制造產業園——工業4.0示范基地項目。在昆山開發區,以三一重機、緯創為代表,采用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的企業已多達數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