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數控的總裁王國權,從1984年就已開始與鞋打交道,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了自己的鞋廠。在2000年前往意大利的一次考察中,被其普遍流行的高效智能化電腦數控工藝系統震撼。王國權與國內諸多從事智能化設備行業的人士一樣,在國家層面拋出各種智能制造的概念之前,就已意識到了機器人會在國內成為一種趨勢。
南方日報:之前輿論普遍認為,企業不愿意機器換人,是因為機器設備的投資壓力太大。
王國權:我覺得不是。核心的原因還是早期在東莞投資起家的企業老板自身的問題。如果一個企業老板年齡超過50歲,那你不用跟他們談機器換人。雖然這樣說有點偏激,但是這些企業后繼無人。我有很多為知名大眾品牌做代工的朋友,就是故意縮減訂單規模,工廠從2000人縮減至200多人,就是不想再做了。面對新的經營狀況,許多運營了20年以上的企業已經力不從心,打算畫句號。如果有人愿意去接班,這些傳統企業老板還是會持續去做的。所以即使政府大力為轉型升級鼓與呼,這些企業也不會去想機器換人。
南方日報:有報道稱東莞鞋業已呈現空心化,您會覺得是東莞的危機嗎?
王國權:空心化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要用駭人聽聞的角度看待。很多制鞋廠,被迫搬遷別的國家或國內的湖南江西地區,是多種原因造成。但是對于東莞來說,以前是因為鞋廠規模大管理先進文明,而現在只是把工序分散,由月亮變為很多星星。這些星星,很多就是以前從事本行業的人在操作或創業。可以說,鞋業變成很多外包工序的協同發展,鞋業在東莞或者其他地區以另一種方式興旺起來。
南方日報:國內的數控設備或機器人制造,核心技術往往是最大掣肘,您認為企業該如何彌補這一缺陷。
王國權:這個缺陷或差距不是表層的,而是深層次的。外表可以模仿,比如熱門的機械手的制作,可能用1到3年就能追趕國外。但是深層次的數據來源、數據設計、工藝流程、功能實現的差距足有10年甚至更久。行業發展越廣,需求也就越大,企業需要沉得住氣,做好夯實基礎的研發。
南方日報:您認為,怎樣的觀念才有利于一個行業實施機器換人。是否需要鼓勵傳統企業從最簡單的工序試水?
王國權:作為傳統企業老板,首先要盤點企業資源,明確為什么投入資源機器換人。如果只是為了生存,那就別投,如果是要發展,那我覺得要大膽嘗試。且機器換人不是隨便找一個人替一下,二是要具備團隊,與提供方共同規劃每一步需解決的問題,循序漸進地一步步來。在這期間,每個企業都有差異,雙方要做不同調整。
更關鍵的是,雙方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允許出錯和調整的可能,雙方努力去測試和嘗試。在時間上,一年的改變不會太大,要用三到五年的時間來做項目。以人力為例,比如首先從300人降到220人,再從220人降到180人乃至150人,不能一蹴而就。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