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工博會組委會和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成功舉辦了首屆智慧自動化產業兩岸大趨勢論壇。
“智慧化”、“自動化”是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也將加速推進建設“智慧城市”。更重要的是,智慧工廠、工業自動化設備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關鍵作用。
想象一下,不遠的未來,孝子孝女們不用吃力地抱著病重的父母如廁和沐浴,一切都可以由機器人代勞;父母有個腰酸背痛,也可以享受機器人“永不言累”地按摩,手段和力道遠超高級技師。昨天,臺灣大學智能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的羅仁權教授說,這些都不再是科幻,而是可以實現的現實。
機器人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
“有個說法,未來10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未來20年,將有一半的崗位被取代”。4月13日,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工博會”現場,在“2015智慧自動化產業兩岸大趨勢論壇”上,羅仁權教授在向我們描繪科幻般未來的同時,也詳細介紹了目前國際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狀。
要理解機器人產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理解德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
水力和蒸汽機的運用,將人類帶入了“工業1.0”;電力的運用,讓“工業2.0”時代快速到來;在“工業3.0”時代,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成為主角;而“工業4.0”,是“智能化為王”的時代,是生產、物流等環節的智能化整合時代。機器人技術,正是這“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所在。
目前,谷歌公司已經收購了多家機器人公司;蘋果公司最近也把kinect3D系統買走;而亞馬遜更是投重金發展無人駕駛貨機、機器人貨架等業務。這些大企業普遍認為,發展機器人技術,是刺激投資和創新的新機制。
中國的機器人消費市場巨大
“去年,中國大陸的機器人購買量是3萬多臺,而近10余年間,全球累計的機器人銷量才100萬臺”,在羅仁權眼里,中國的機器人購買力可見一斑。
從現狀而言,已經產業化的機器人分為“工業型”和“服務型”兩類。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工人短缺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勞動力亦將出現結構性短缺,預計2022年中國城鎮制造業工人將減少700萬,農民工將減少1500萬,制造業從業人口將下降2200萬。機器人,自然成為填補巨大勞動力缺口的必由之路。
而相比已經走在路上的工業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更是不容小覷。“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速度是工業機器人的4倍”,羅仁權在臺灣的研究團隊目前就正在研究按摩機器人。
“人機協同”是服務型乃至工業型機器人發展的關鍵難題。讓人可以安全地站在工業機器人身邊,讓按摩機器人不會因突然地用力過猛而傷人,是學界和業界努力的方向。
“讓普通人買得起”,是羅仁權在論壇上反復強調的理念。只有努力地降低成本,找到技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點,才能開掘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甚至家庭市場,成為機器人技術從“象牙塔”轉向市場的活力源泉。
兩岸合作切入點是關鍵零件自主化
目前,全球60%的機器人市場,被四家大公司占有,其中日本占兩家。羅仁權說,臺灣及中國大陸,距離國際先進水平,都還有相當的距離。
“比如,一臺工業機器人一共有6軸,里面的6顆馬達還有許多關鍵零部件,我們兩岸就沒有完全自主的能力”,羅仁權認為,兩岸在機器人領域合作的理想切入點,就是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化。
“我們臺灣的每年也會和中科大、廈大等大陸高校進行機器人籃球賽,別小看這樣的籃球賽,它更全面考察機器人的視覺判斷、響應速度等綜合能力”,羅仁權覺得,應該結合臺灣的創造性人才和大陸的綜合力量,互補地攜手發展。
如果,在中國的機器人發展道路上,能制訂出一些國際標準,那將會給兩岸帶來世界級的無限商機。
“當然,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最有效地是在制度層面用力”,身兼歐盟專業顧問的羅仁權對此感受很深。他認為,政府應該進一步意識到機器人的戰略價值,將發展的眼光放長到20年后。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