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機器人戰略的原因有三。一是優勢驅使。日本是當今世界機器人大國,工業機器人年出貨總值以及國內使用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是社會挑戰驅使。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益發嚴重,機器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期待,日本希望通過機器人技術建成“解決社會性難題先進國家”。三是競爭驅使。歐美各國積極將數字化與網絡化等技術應用于機器人生產,試圖重新占據機器人市場,而中國等新興國家也加速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日本提出機器人革命戰略,希望充分利用機器人技術,發揮日本的優勢,力爭使日本在當今數據驅動時代引領世界。
機器人革命內涵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推動機器人向自律化、信息終端化、網絡化轉變,實現汽車、家電、移動終端及住宅的機器人化;其次,普及機器人應用,使其活動范圍擴大到日常生活各個領域,而不僅僅局限于生產制造;最后,運用機器人技術解決社會性難題,創造新的附加價值,并提高日本國際競爭力。
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以下三大措施支撐:一是建立國際機器人創新基地,大幅提高日本機器人創新能力;二要推動機器人在中小企業以及農業、護理與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三是促進機器人技術與it技術融合,發明出能夠熟練應用大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機器人,在物聯網時代引領世界科技潮流。
機器人戰略行動計劃
在“機器人革命促進會議”成果基礎上,設立機器人革命倡議評委會,促進產學官合作,推動機器人革命,同時加強與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德國工業4.0之間的信息交流。
開發新一代技術。大力推動關鍵要素技術的新一代技術研發,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傳感器及識別系統、傳動裝置及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與基礎技術。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及信息共享,引入競爭機制,以開放式創新推動研發進程。
推動機器人技術標準化,完善實證領域設施建設。致力于機器人技術向國際標準化方向發展,確保通信、接口、操作系統等的互換性,保證品質與安全,確立必要的沖突試驗、穩定性試驗等試驗方法。致力于完善機器人研發實證實驗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研發順利高效進行。要保證設備自身的安全使用,明確具體試驗的目標效果,完善制度建設。致力于培養機器人技術軟件工程師、系統集成商等專業人才。積極開展公共職業培訓,通過研究生院的跨領域綜合課程培養專業人才。
施行機器人相關的規制改革。推進規制改革,完善相關規定,并保證兩者平衡。新戰略提出:要在《無線電波法》中完善遠程通信系統建設,為無人駕駛機器人的應用提供支持;完善《醫學藥品醫療器械法》,縮短新醫療器械的審批時間;在《航空法》中制定規則,規范無人駕駛飛行機器人行業發展;制定公共基礎設施維護的相關法令,推動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等。
機器人戰略行動計劃主要領域
制造業。重點建設內容:以零部件組裝與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核心,加快推進機器人生產;在機器人技術發展相對遲緩的準備工序階段逐步嘗試引入機器人,充分利用it技術提高機器人自身的技術含量;培育連接用戶與制造商的系統集成商;推動機器人向標準模塊化生產發展,完善基礎軟件建設。
服務業。重點建設內容:物流、批發零售業、餐飲業、住宿業等后勤工作將全部由機器人完成;收集最佳案例,并將其成功模式復制到日本全國,以此解決服務業從業人員不足困局,提高勞動生產率;研討通過新一代要素技術的研發、實現接待工作的全自動化等議題。
護理。重點建設內容:重點開發并普及幫助老人換床、行走、如廁、洗澡及照顧癡呆老人的機器人。
醫療。重點建設內容:推動手術助手機器人等醫療器械的應用與普及;加快新醫療器械的審查速度。
基礎設施建設與災害應對。重點建設內容: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現場施工作業的省力化及全自動化,解決中長期有可能面臨的人手不足問題;通過機器人對基礎設施進行檢查,提高技術人員維修管理基礎設施的效率;使用災害調查機器人迅速掌握受災情況,同時,要提高在泥石流塌方等災害現場無人機器人的施工處理效率。
農林水產與食品行業。重點建設內容:通過使用gps自動駕駛系統實現拖拉機等農業機械的自動化作業,打破作業能力極限,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生產;利用輔助器材及除草機器人,實現機械化與自動化;普及精密環境控制系統、農作物病蟲害判別機器人等技術,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節約型的高品質農業生產。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