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蕪湖日報消息,走進奇瑞汽車第五焊裝車間,偌大的生產線上看不到一個焊接工人。抓取、點焊、拼裝……這里的全部焊接組裝都由機器人完成,每一個動作都精準利索。“機器人的勞動效率大概是人工的2倍左右。”車間設備主管張金能告訴記者,這些機器人并不是高薪引進的“外援”,而是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設備,來自同樣扎根蕪湖的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
“目前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國產與進口比例約為3:7,中高端市場上,進口機器人更是壟斷了90%的市場。”埃夫特公司副總工程師肖永強博士告訴記者,埃夫特已建成國內首條機器人批量裝配線,去年實現銷售825臺,銷量位居同類國產機器人企業首位,一個產能1萬臺的機器人新工廠也將于今年4月底完成。“隨著我們這樣一批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進入市場,日本、德國等國際知名機器人制造企業的在華同類產品,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降幅,有的降幅高達20%到30%。”
對于越來越廣泛以機器人替代人工的中國制造業來說,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蓬勃興起的意義,絕不僅僅是能夠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質量那么簡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明珠”的工業機器人,正是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的突破口,其研發、制造、應用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像埃夫特這樣率先將“自主創新”旗幟插上工業機器人高地的,在蕪湖還有固高科技、翡葉動力、歐凱羅博特、楊森工業等一批整機和關鍵零部件企業。2013年10月18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批復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支持安徽加快發展以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為主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同年12月,一個規劃面積3.53平方公里的機器人產業園,在鳩江經濟開發區啟動建設。
這塊“國字號”試點集聚區內,自主化工業機器人“從無到有”,漸成規模之勢。注資8000萬元成立的蕪湖濱江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著蕪湖機器人產業園的招商引智、產業謀劃、投融資平臺等多重功能。公司產業發展部部長王家云告訴記者,要想形成工業機器人的產業能力,不能只是整機組裝,必須形成包括政策、科技研發、投融資、應用推廣、人才支撐等在內的一整套支撐體系,才能增強產業競爭力。
高端人才與優質項目一樣,是蕪湖機器人產業園積極招攬的“香餑餑”。“我們與蕪湖合作,合資組建了蕪湖哈特機器人產業研究院。市里連續3年,每年支持1000萬元專項經費,建立科研投入共擔、科技成果共享機制,就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來自哈工大的高云峰教授,如今是哈工大蕪湖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蕪湖哈特機器人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這種以“1+N”模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資源,建立國際化開放式公共研發平臺的做法,集聚了一批工業機器人的高端科研人員在蕪創新創業。短短一年時間,安工程蕪湖機器人應用集成技術研究院、安徽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哈工大蔡鶴皋院士工作站、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院士工作站等相繼成立或落戶,為工業機器人的集聚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來自市發改委的資料顯示,經過多年推進和一年多試點,我市機器人產業集聚效應增強,龍頭效應凸顯,埃夫特公司進入國產機器人整機企業第一梯隊,四自由度以上機器人銷量占國產機器人的1/3,位居全國第一。關鍵技術獲得突破,誕生國內首臺重載165公斤機器人,載入中國企業創新紀錄;伺服驅動器和控制系統實現量產,伺服電機打破國外壟斷,成功替代歐系電機。
“明珠”的熠熠生輝,讓整頂制造業“皇冠”都綻放出品質升級的新魅力。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成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2014年,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446.9億元,比上年增長19.8%,高于全市規模工業平均增長水平7.5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達47.4%,拉動規模工業增長5.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