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替身機器人現身深圳 代人類“上刀山下火海”

時間:2015-03-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機器人產業近幾年在深圳火起來,本期登場的是能上刀山下火海的特種機器人,它們或者用于替代人力安保助力公共安全,或者可以幫人類實現分身術,或者能在危險環境代替人類工作。

機器人產業近幾年在深圳火起來,上期發現深港關注了深圳制造的能歌善舞或者會做家務的生活服務機器人,本期登場的是能上刀山下火海的特種機器人,它們或者用于替代人力安保助力公共安全,或者可以幫人類實現分身術,或者能在危險環境代替人類工作。

身份:巡檢機器人

發明者:中智物聯

能力:充電3小時,可值守20小時

在熙攘的人群中逛街,不經意間就會與巡檢機器人偶遇。細心市民會發現,深圳會展中心展廳近期多了兩臺坦克外形的機器人,這是隸屬于中國安防集團的中智物聯研發的巡檢機器人,目前在會展中心試用。

這款巡檢機器人長1.1米,寬0.6米,高0.5米,頂部裝有紅外攝像儀的機械臂可伸縮,最高可達1.6米高處。攝像頭可360度旋轉,車身四周暗藏4個紅外攝像頭,無論白天黑夜,均能傳回清晰影像。此外,它還實現了智能操作,有自主導航與遠程操控相結合的雙模式控制系統。

巡檢機器人平均時速可達30公里。為什么不設置更高速度范圍?中智物聯研究院機器人中心主任林天麟博士介紹,巡檢機器人要在人潮擁擠的環境中工作,首要原則是不能危及人類安全,在其它方面技術成熟后,才能設置更高速度。

巡檢機器人主要用于替代人力安保,最大優勢在于不會疲勞,且視頻可作為證據保存。充電3小時,巡檢機器人可運行超過20小時。而紅外攝像機比人眼可視范圍更大,在黑夜也能發揮很大作用。

中智物聯研發的巡檢機器人系列,還包括工業巡檢機器人、巡檢無人機、水上巡檢機器人,覆蓋了海陸空域的需求,未來可從海陸空對環境實行全方位監控,后臺操作者可能只有一位,這樣的超級保安,是不是大大節省了人力?

身份:替身機器人

發明者:中智物聯

功能:幫助人類實現分身術

老板遠在海外,想看一眼公司員工有沒有努力干活,不需乘十幾小時的航班飛來,用機器人就可隨時隨地實現。中智物聯研發的替身機器人已在其總部使用。

走進深圳智慧廣場C座,前臺一個1.6米高的機器人緩緩走來,人類外形,金屬外殼。頭部是一臺顯示器,可根據來訪者的頭部左右轉動,相當于一臺可移動的即時視頻通話器。兩條機械手臂可模擬人類的簡單動作。

林天麟介紹,替身機器人可自主避障,感知對面人類的動作,可選配人臉識別模塊,根據商務、會展等不同場合需求,還可加入二維碼識別、名片識別等功能。此外,它還可以在電源不足時自行尋找充電樁。

其實,它的應用范圍還可以更廣,包括養老院陪聊、商場前臺咨詢等。“我們正在研究給替身機器人二代安上‘手掌’,讓它可以拿起水杯,與人握手。”林天麟說,替身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會越來越像真人。

身份:核電站機器人

發明者: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

功能:替代人類工程師,無懼核放射

深圳機器人協會專家介紹,特種機器人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用于非制造業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機器人總稱。相比裝卸核燃料,上刀山下火海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人們使用的核電能源有特種機器人的一份貢獻。中廣核大亞灣基地有20多種機器人,他們主要與核燃料組件、反應堆壓力容器、核主泵、蒸汽發生器等設備相關。因核電站具有輻射,這里的許多機器人都是專屬核電站使用。

核反應堆容器換料機器人

3月24日,在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中廣核集團全資子公司)實驗基地,幾個特種機器人正在工作。這個基地身兼核電技術研發與培訓功能,為讓研發和培訓效果更好,按照1:1比例建設。“除了沒有放射性,其他布局就跟核電站的反應堆一樣。”研究院輔助設備研究所所長吳鳳岐介紹,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完備的核電技術研發、實驗基地。

要說基地里最大的機器人,非“裝卸核燃料機器人”莫屬,也稱為“反應堆換料機器人”。這個外觀像龍門架一樣的龐然大物,橫跨反應堆壓力容器。吳鳳岐介紹,它是反應堆專用的裝卸核燃料組件的機器人,通過轉運機器人從核燃料廠房把一個燃料組件裝進反應堆,或者從反應堆把乏燃料組件卸出運到核燃料廠房貯存。

 

從外觀看,換料機器人在固定軌道運行,但它并不是固定軌跡機器人。“因為在反應堆里面每個燃料位置都是不一樣的,裝一次或卸一次料時所有的位置都要走到,而且要將燃料精確地裝到那個位置。”吳鳳岐說,正常燃料裝卸時要求誤差在3毫米以內,換料機器人可以做到0.1毫米。

據了解,換料機器人在2011年就完成了研發,2013年投入使用,其技術水平即使在國際上也比較領先。“甚至比國外的還好一點。”吳鳳岐說,研發時他們參考了國外設備,比如在核電設備上非常專業的美國西屋公司和法國RELL公司的設備等。

開關反應堆容器頂蓋機器人

該基地還有另一個環形大家伙———開關核反應堆容器頂蓋機器人,常稱“整體螺栓拉伸機器人”,用于裝卸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的螺栓。壓力容器裝著核燃料組件,高溫高壓高輻射,為保證容器密閉,須將其最頂部的螺栓緊固。

容器頂部艙蓋分布著58顆螺栓,每個都有一人多高,材料特殊,重500多斤,人類不可能擰得動,這就是螺栓拉伸機器人的最大功用,它可以在開蓋或扣蓋時一次把所有螺栓擰開。

看起來就是個機器,為何還稱之為機器人?因它還有獨特的智能體系。吳鳳岐介紹,它擰螺栓與常規做法不同。壓力容器螺栓太重,如果直接放進螺孔,兩者紋路必然互相接觸擠壓,機器人的作用就是不讓螺栓與螺紋貼著,而是先拉起,讓兩者間留有縫隙,然后順著方向旋到位置就算擰緊了。拆卸時也一樣,須先把螺栓拉起,這種功能叫做重量補償。“如果壓力容器螺紋損壞的話就非常麻煩,這么重要的設備,在核電站60年壽命期是不能換的。”吳鳳岐說,而在使用時,螺栓與螺母必須清洗干凈才能裝。

螺栓拉伸機器人2014年9月研發成功,由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自己設計。吳鳳岐說,反應堆壓力容器開關蓋僅在換料大修時進行,一般18個月才做一次,因此螺栓拉神機器人一年才用一兩次。

雖然使用頻率不高,但因功能強大,無論是換料機器人還是螺栓拉伸機器人都造價不菲,每個價格都以千萬元計。不過,這些機器人與其他產品一樣,也要進入市場參與競標。這種機器人目前主要在廣西防城港核電站、陽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使用。

在整體螺栓拉伸機器人出現以前,用的是分體拉伸器,一次只能擰三四個螺栓。現在只需三四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事,以前需要兩三天。

除了上述兩類,核電站還有“多功能水下爬行機器人”,個頭不大,專門用于清理反應堆水池掉落的一些配件和雜物。它可以在高放射性的反應堆水池底水平行走、自由轉向,攜帶不同執行機構完成不同任務,具備耐輻射高清攝像能力和視覺信號實時傳輸、處理功能。

機器人時代何時到來,取決于企業創新動力

在2015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深圳市科創委主任陸健發布了《深圳IT產業發展報告》。這份報告特地提到,深圳將加快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產業向高端發展。據科創委統計,去年深圳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產品產值達到13829億,是全國的1/7左右,同比增長10.9%。這里面有機器人產業的一份功勞。政策支持以及市場的龐大需求,引來了大批資本的投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保持公司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隨著技術日漸成熟,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正不斷擴大,但技術成熟需要一個過程。中智物聯的林天麟博士認為,人們誤以為機器人無所不能,但目前的技術還未達到這一程度,技術的發展要經歷人機融合的過程。為實現高級智能機器人的目標,每家科技企業都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用于新技術的開發。如果企業、市場一直保持這種創新動力,機器人時代也許很快就能到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