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不斷進步,以頁巖氣、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等為代表的非常規能源發展迅猛,改寫了全球能源版圖。美洲地區在全球能源版圖中的地位迅速崛起,中東地區則相對下降,油氣開采呈現出“西移”趨勢,并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國際能源格局大變化
當前國際能源格局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我們既可以從宏觀上來分析,也可以從具體分布地帶來解讀,通過分析這些變化,探索發展趨勢,這對我國應對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有重要意義。
這些變化主要表現是:一、全球能源格局的多中心化趨勢。不同于傳統的單一主導中心,環北美中心、環歐洲中心和環亞洲中心正在形成,并可能共存;二、石油基準價格區域化顯現。全球能源的格局決定了能源的定價機制,伴隨著世界能源格局多中心化趨勢,能源定價機制也在區域化;三、非常規油氣資源在國際油氣供應中的戰略性地位日益突出;四、多極化能源主導下的天然氣時代正在到來。加上潛在的可燃冰資源,天然氣將為人類社會能源結構從化石能源為主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轉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五、國際能源地緣政治格局演變放大了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為國際油價處于高位水平提供了支撐。
資源國政局不穩、政治暴力事件頻發等不穩定因素給石油項目的穩定運營帶來巨大風險。這些也可以概括為:從“墨西哥灣時代”到“波斯灣時代”和西半球“巨型新月儲量帶”的崛起。
國際能源變化的總趨勢表現為:能源的利用方面,不可再生能源總量在不斷減少,趨向枯竭;隨著人類對一次性能源的不斷消耗,一次性能源總量在減少;開發新能源、清潔能源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一次性能源總會造成環境污染,清潔能源必將取代。
多因素影響國際能源格局變化
如果說煤炭、石油等一次性化石能源作為強大的動力,曾經把工業文明推向鼎盛時期,現在又把工業文明推向盡頭,自己也快走向枯竭。目前世界主要能源儲量有限且分布不均。
從化石能源資源的儲量來看,在2030年之前可完全滿足需求。目前,石油剩余儲量為9590億桶,石油未探明資源量為9390億桶;到2020年以后,非常規石油(如石油沙或油巖)的利用將逐漸增加。從長期看,到2050年前后沒有新探明的石油資源,則需要非常規石油資源,或者其他替代燃料。
從化石能源儲量的分布來看,很不均衡,石油資源大多分布在中東、俄羅斯、海洋,而且,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壟斷了全球主要資源,世界前5位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球可采儲量的60%。中國石油后備儲量不足,不能充分滿足國內供應,這就更增加了中國對國際石油資源供給的依賴性。未來中東局勢仍存在不穩定性,而俄羅斯的石油輸出,日本等不少國家都在爭取進口。因而,中國要從國際穩定地獲取石油等重要能源將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尼、南非等國。從2010年世界產煤情況來看,10個國家煤炭產量超過億噸,其產量之和占世界總產量的89.6%。
從能源需求來看,隨著工業消耗和生活消費的擴張,世界能源需求將持續上升,到2030年將增加到153億噸標準油以上(2000年為91億噸標準油)。
從能源結構來看,化石燃料仍將占據很大比重,到2020年保持在90%左右;其中石油、天然氣仍起主導作用,石油在一次性能源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39%下降到2020年的33%-38%,天然氣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22.7%上升到2020年的25%-30%。
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化與能源開發技術和開發能力也密切相關。目前,國際上節能減排技術研發的重點,一是碳捕獲和儲存(CCS)技術;二是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利用中的脫碳和提高效率。
從近期看,國際油價的不斷下降,表面看來是國際市場上的油資源供大于求,這實質上是受國際政治的影響,是美國對俄羅斯采取經濟制裁打壓所致,但是隨著俄羅斯經濟下滑,減少了生產供給,國際油價又會走高。俄羅斯通過本次事件,也會總結教訓,會反思其單一粗放的能源經濟模式,今后也會改變其經濟發展方式,會逐步轉為石油化工方向??梢妭鹘y能源向新能源的轉型是受國際政治的影響的,充滿了波動性。
國際能源格局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隨著國際能源格局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節能減排與新能源產業發展將呈現綠色環保的新趨勢,不僅是在產業領域,而且是向消費和貿易領域延伸。與此同時對中國的能源外交也將產生影響。
首先,節能減排呈現結構性主導趨勢。
“十一五”時期,各地區、各部門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之一,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9.1%,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4.29%和12.45%,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約束性目標。
“十二五”規劃確定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個定量指標。一是“十二五”期末,第三產業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四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二是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五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規模。三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比2010年提高10-15個百分點,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國務院關于《“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把推進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方式,提出一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二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三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四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五要提高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將可能形成一批中高端競爭優勢的產業:一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如機械制造、電子和電氣產品制造、交通設備制造等;二是勞動密集型,但具有市場營銷和品牌等競爭優勢的產業,主要是輕工、紡織服裝、部分電子器械等產業;三是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如鋼鐵、有色、化工等產業;四是體現國家戰略要求的產業,如航空航天、新能源和環保、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
預計“十二五”時期單位GDP能耗下降16%左右,其中技術節能為4.0%左右,結構節能為12.0%左右。也就是說,結構節能對實現節能目標的貢獻率為60%-70%,技術節能的貢獻約30%-40%。因而,結構性節能將發揮主導作用。當然,也需要配套綜合實施技術性節能和制度性節能措施。
其次,新能源產業將成為主要綠色產業。
能源環境的約束強化呼喚新能源產業的綠色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仍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對能源的消耗很大,按基準情景測算,“十二五”末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1.2億噸標準煤。這些情形要求轉變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式,要進一步加強新能源等綠色產業的發展。
能源消費污染加重呼喚新能源產業的綠色發展。各大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滯后,而鼓勵居民購買私家車。這樣,不僅大量消耗汽油,而且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小城鎮和廣大農村炊事、供暖仍主要用煤炭作為能源,造成了環境污染。由于化石能源的生活型消費對環境污染和居民健康損害加劇的壓力,要求改變能源消費結構,發展綠色新能源產業。
外貿能源資源逆差加大呼喚新能源產業的綠色發展。加入WTO后,我國進出口加速增長,順差不斷擴大。但由于在出口結構中能源資源型產品比重過大,在這些行業的貿易總值是順差,但在資源環境核算上卻是“逆差”。據估算,約30%的二氧化硫、25%的煙塵和20%的化學需氧量的排放源于出口貿易。外貿造成的二氧化硫“逆差”約為150萬噸。這就意味著我國在出口大量商品的同時,出口了大量的能源,進口了大量的污染排放。我國能源資源壓力不斷加大的趨勢,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間轉變以量取勝的外貿發展方式,調整外貿結構,降低能源資源型產品出口的比重,促進產業升級,改變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從而減少外貿對國內能源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發展綠色外貿。
我國新能源產業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技術標準匱乏;新能源電源發展與電網建設相關運行機制不協調等。
最后,極大影響了中國國際能源貿易與合作。
美洲非常規能源的大規模發現和商業化開采,已經在逐步打破以中東石油為重心的“單極時代”,世界油氣供應格局開始進入“多元供應時代”。在供應軸心逐漸西移的同時,能源需求重心加速東移,能源安全出現不同以往的新特點。國際能源格局的深刻調整將對中國能源外交產生重大影響。其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了中國在對俄能源外交中的主動權。美國頁巖氣革命引發的非常規能源開發熱潮加快了全球油氣生產中心向西移動和消費中心向東移動的趨勢,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俄羅斯對國際天然氣市場的控制力,迫使其更加關注亞太市場。這種變化為推動中俄能源合作帶來了新契機。對俄羅斯而言,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歐盟最大的替代市場,無疑將使俄的能源出口安全環境得到重大改善,也有助于實現中國天然氣多元化供應格局。
二是加速了中國石油公司布局北美非常規油氣資產的步伐。中國的能源短缺瓶頸決定了尋求外部資源供給是提升中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在能源“走出去”戰略的引導下,中國石油公司積極進入美洲市場,出海步伐明顯提速。近年來數比大規模的并購標志著中國石油企業的跨國經營已步入新階段,開始由單純的資源導向型企業向具有投資屬性的國有跨國公司轉變。
三是中國的中東能源政策一定程度上將受到中美油氣合作項目的制約。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北美地區成為中國石油公司海外并購的重心。2009年以來中國石油公司海外并購金額的一半以上都投向了北美的油氣項目,這一趨勢仍在延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美國的油氣投資越多,中國與伊朗等國家的能源關系受美國的影響就會越大。中國把“雞蛋”放到美國的“籃子”里越多,受到美國外交政策制約的程度就越高,不確定性也就越大。若美國認為中國與伊朗過于親密,就可能會援引“國家安全例外原則”否決中國在其境內的投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中國中東能源政策的“自由度”。
綜上所述,國際能源格局的深刻調整給中國的國際能源貿易與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造成了新的挑戰。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使中國能源安全形勢極為嚴峻復雜,尋找安全、可靠的油氣供應來源成為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的首要任務。在拓展能源供應多元化戰略的同時,應從資源、回報和風險三方面綜合謀劃海外發展戰略,趨利避害,實現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