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和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招工難”現象頻現,“機器換人“已成為大勢所趨,通過“機器換人”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用工難題、提升職業健康和安全生產水平已成為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浙江、廣東等地實施“機器換人”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經驗值得推廣借鑒。但我國“機器換人”在資金、人才、技術和裝備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難,亟待解決。
“機器換人”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首先,“機器換人”可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當前企業面臨用工成本快速上漲、“招工難”的雙重壓力。2000年以來,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始終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長,2013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達到51474元,與2012年相比名義增長了10.1%。“招工難”也已成為近年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一些服務類企業表現的尤為突出,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勞動力市場頻現“用工荒”。
“機器換人”能夠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企業競爭力。“機器換人”將取代大量制造業勞動力,有效緩解“用工荒”現象。以浙江省為例,2012年,浙江省提出“全面機器換人戰略”,每年投入超過3000億元,預計到2017年,全省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面完成“機器換人”的現代化技術改造。按照省政府估算,到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完成“機器換人”后,浙江省社會勞動生產率將由2014年末的10萬元/人年上升至14萬元/人年,三年增幅達到40%。
其次,“機器換人”可促進新就業及用工結構調整。“機器換人”替換的多數是勞動強度大、簡單重復、安全風險高、作業環境差等崗位,同時也對在崗工人的技術能力、知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術人才需求增大,可促進企業用工結構調整。
2013年國際機器人聯盟發布的《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的積極影響》專題報告中,通過對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巴西和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在未來8年內,機器人技術將對全球制造業就業產生積極影響,一方面,機器人產業自身不斷壯大,將新生大量的就業需求;另一方面機器人應用的不斷深入,引發制造業分工細化,促進服務業創新升級,產生新的就業機會。數據顯示,2000-2011年,美、日、中等六國機器人使用率11年間翻了近一倍,但除美國外,其他五國的勞動失業率也在逐步下降;全球范圍內,機器人已經直接創造就業崗位400-600萬個,間接創造就業崗位300-500萬個;未來8年,機器人將再創造190萬至350萬個就業崗位。
第三,“機器換人”可解決職業健康和安全難題。近年來,雖然我國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傷亡人數逐年下降,但事故總量和傷亡總量依然較高,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降幅也呈現逐年放緩趨勢,特別是2008年我國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首次降到十萬人以下之后,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降幅有所放緩,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同時工作場所職業健康環境更是不容樂觀,塵肺等職業病發病率依然較高,職業健康和安全現狀還遠遠落后于美、日、韓、德等國。《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09-2015年)》指出,職業病危害范圍廣,對勞動者健康損害嚴重,我國職業病病人數量大,塵肺病、職業中毒等職業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群發性職業病事件時有發生。
“機器換人”能夠改善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研究顯示,90%以上的安全生產事故與人的疲勞、誤操作、違章作業等因素有關,與人相比,機器具有可靠性高、操作規范等特征,通過“機器換人”能夠大幅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機器換人”后作業場所人員大幅減少,部分可達到生產線無人化,即使發生事故,也不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將得到有效遏制。另外,職業病發病主要是由于長期暴露于有毒有害環境中,“機器換人”能夠減少一線員工數量、降低作業人員暴露于有毒有害環境中的時間,可大幅降低職業病發病率。
我國“機器換人”還存在一些難題
一是前期需投入大量資金,企業積極性不高。一方面,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價格較高,動輒幾十萬數百萬、甚至更高。如杭州頂益食品有限公司建設的智能立體倉庫總投資就高達2800萬元,“機器換人”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特別是大量經濟實力不強的中小微企業,無力提供大量資金進行改造。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對“機器換人”的經濟效益認識不足。如方便面廠的裝叉環節,裝配一臺自動化投叉機需要一次性投入約60萬元,一些企業認為投入太高,不值得,積極性不高。但細算下來,裝叉環節自動化改造后,一條生產線由原來的6-8人減少到1人,1-2年節約的人工費用就能收回自動化改造的成本。
二是技術和裝備支撐能力不足,國外產品占據較大市場。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基礎已經較為完善,在制造業、應急救援、國防軍工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一是研究基礎薄弱,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等仍嚴重依賴進口。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市場影響力較弱。三是國產設備性能無法滿足高精度和可靠性等要求,數據顯示,國產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為8000小時,而外資品牌可達到5萬小時。雖然國產設備在價格上存在優勢,比同類型進口產品價格低30%-50%,但國外產品依然占據著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較大市場。數據顯示,世界工業機器人4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及德國庫卡都在我國設立了分公司,外資品牌在我國市場的占有率達到8成以上;國內領先的4家工業機器人制造商的產品僅占我國市場份額的5%,采購用戶多為中小企業。
三是專業技術服務人才短缺,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企業“機器換人”改造后大量簡單體力勞動人員被替代,同時也增加了大量專業技術服務人員的需求,以保障機器的正常運轉。數據顯示,汽車行業平均10臺機器人需要一名技術服務人員;非汽車行業平均5-6臺機器人需要一名技術服務人員。隨著我國工業機器人數量的持續高速增長,未來技術服務人才需求較大。當前,我國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快速增長的專業技術服務人才需求極不適應。一方面,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特點不盡相同,使用的工業機器人也存在較大差異,院校等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未經企業培訓前難以滿足崗位要求。另一方面,企業對于人才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未建立起健全的人才培養機制,導致企業自主培養人才能力不足。
“機器換人”時代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多措并舉,解決企業資金難題。一是充分利用現有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物聯網專項、智能制造裝備專項、技術改造專項、中小企業專項等資金和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等稅收政策,支持和引導企業開展“機器換人”改造;簡化“機器換人”項目前置審批手續,建立“機器換人”項目申報綠色通道,提高審批效率。二是鼓勵地方政府部門探索建立適合本地區的資金、政策等扶持措施,引導企業“機器換人”改造。三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重點“機器改造”項目實行中長期貸款,給予利率優惠;探索設立工業企業應急轉貸基金,優先供“機器換人”項目使用。
第二,培育龍頭,提升自主品牌競爭力。一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提升工業機器人自主品牌競爭力,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二是鼓勵企業集聚發展,在基礎較好的地區積極培育建立一批工業機器人產業特色園區、集群,鼓勵企業關聯、合作發展,發揮集聚優勢,降低企業成本。三是重點推廣一批國內先進技術和產品,如建立以保險、銀行等資金為主的“機器換人”中長期專項資金,通過先期免費為工業企業進行“機器換人”改造,允許企業分多年支付本金和利息的形勢,不但能夠緩解工業企業資金壓力、提升企業改造積極性,還能夠快速推動國內先進機器人技術和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促進自主品牌機器人快速發展。
第三,注重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一是鼓勵企業提升自主人才培養能力,應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聯合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自動化、軟件開發等高技術人才。二是加強與國際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平臺,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第四,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行業協會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能夠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強宣傳,讓企業認識到“機器換人”改造的優勢所在、經濟效益所在,提高企業改造積極性。二是運用協會在行業中的影響,參與新技術、新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加強行業自律,協助自主機器人品牌發展壯大。三是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平臺,促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