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還有最后一公里路要走

時間:2015-03-0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日本制造”和“德國制造”,帶給“中國制造”的不僅僅是一次技術棒喝,同時也是一次榜樣樹立。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中國制造業左右逢源,對外得益于勞動力價格的成本優勢所向披靡;對內,則有賴于國人觀念的落后和市場的饑餓,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低,便宜就行。

春節的時候一個新聞大火,就是中國游客去日本旅游瘋狂采購小家電,其中以電飯煲和馬桶蓋尤為搶手。看的時候我媽就問我,這一萬多塊錢的電飯煲和咱家的電飯煲相比,煮出來的飯味道會不一樣嗎?嗯,肯定會不一樣,但差距絕不會有一萬塊錢那么大。

當我以為這就是個家長里短的話題時,沒想到這話題發酵了,成為了一個關于中國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嚴肅討論。而這討論也延續到了兩會上來。對于中國游客青睞日本馬桶蓋等境外商品問題,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旅游局原局長邵琪偉表示,其中有收稅、營銷因素,也有市場價格和質量問題,需要重視,國內有能力設計、生產、營銷更多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有記者問:您到日本買過馬桶嗎?邵琪偉笑稱沒買過。

關于這個話題,有這么幾個聲音,其中一個是,中國家電的水平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了,而且更加適合中國消費者,根本沒必要舍近求遠去花大價錢。比如西安的一個企業家馬悅就直言:“中國智能馬桶蓋的技術不弱于日本,更適合中國衛生間的使用條件。”馬悅在公開信中說,日本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他們不會考慮產品過濾功能,但我們需要;日本的衛生間和洗浴間是嚴格分離的,因此不會考慮產品防潮和因此帶來的安全問題,而中國不少家庭的衛生間肩負洗浴功能,干濕不分;更有,日本的電壓是110V,而中國是220V。

既然如此,為什么消費者還舍近求遠呢?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認為這是中國企業在“還債”:“為什么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電飯鍋?一是因為我們的工藝可能沒有別人的精度高,技術上可能不如別人,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過去企業的不誠信行為,假如他過去上過當買過你質量不好的電飯鍋,他現在怎么相信你,這導致企業今天為自己過去的不誠信買單。”

董明珠代表能夠直面中國企業的頑疾固然值得贊賞,但她前一句用兩個“可能”來淡化技術上的差距就多少有些避重就輕了。那些去日本淘家電,去德國買廚具的游客,看重的就是“日本制造”和“德國制造”的字樣,這兩個詞基本上已經被世界人民跟精工細作、匠人精神這樣的詞畫上等號了。相比之下,“中國制造”就往往帶給人以廉價、低附加值這樣的印象。

即使如新聞所說很多日本商家賣給中國游客的家電其實都產自中國,消費者也傾向于認為那是日本核心技術和質量標準下的產物。日文版報紙《中國經濟新聞》的創辦人徐靜波對此評論說:中國制造的危機,并非在于外資的撤離,而是自身研發技術的短缺。一個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制造業是空中樓閣。所以希望本次兩會,應制定出最有力的扶助技術研發的政策,包括金融傾斜與減稅松綁。

經濟學者劉遠舉的評論把“技術短缺”這幾個字給分解了:“這些看似簡單的產品其實并不簡單。塑料件的緊密,背后是注塑技術;判斷水溫與氣壓,機器的智能要依靠傳感器與軟件;而耐用性則與材料、熱處理等相關;這些環節都搞好了,最后還要依靠裝配線上工人的技能與責任心。而且,既然是商品化生產,從研發到生產到裝配,還得在一定成本之下,所以,一個電飯煲,一個馬桶蓋背后,是國家產業鏈的整體實力。”

然后話說回來,“日本制造”和“德國制造”,帶給“中國制造”的不僅僅是一次技術棒喝,同時也是一次榜樣樹立。如果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兩個詞也曾經是質次價廉的代名詞。早在工業革命的時候,英國要求德國出口的產品必須打上“德國制造”的字樣,好讓英國消費者知道這是來自德國的劣等貨。而日本貨在美國最初也基本上是這個處境。接下來就是不懈的努力和產業升級。而這也是我們的制造業要走的道路。

過了20年的好日子,中國的制造業遭遇了困境。首先是成本優勢沒有了,印度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開始搶我們的生意;然后渠道優勢也喪失殆盡,過去企業打造的各種營銷渠道被強大的互聯網電商一一踏平;然后各種產業轉型、騰籠換鳥的呼聲甚囂塵上,這讓傳統制造業很恐懼,往哪兒轉?智能機器人?3D打印?不懂啊。這時候,德國和日本告訴我們,還是過去的產業,還是在生產電飯鍋、菜刀和挖掘機,但它仍然有廣闊的市場。財經作家吳

曉波說:“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的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陷入困境的制造業者,與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業里,咬碎牙根,力求技術上的銳意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于是回到了最初的話題,一萬元的電飯煲和幾百元的電飯煲有什么區別?從其本身價格與功能的對比來講,其效用的邊際提升并不高。但人們愿意為這一點點提升而買單。這甚至不是沖動消費,而是一種理性消費,這是一群性能偏好者,他們已經不能忍受質次價低的低端商品了,他們愿意為新技術和精工細作花錢。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中國制造業左右逢源,對外得益于勞動力價格的成本優勢所向披靡;對內,則有賴于國人觀念的落后和市場的饑餓,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低,便宜就行。但如今,這兩個優勢都漸漸成為歷史,外面更便宜的競爭者來了,而國內新一代的消費者也變得挑剔起來。就像《北京晨報》的評論所言:早有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經濟的放緩并非供給過剩造成的,而是供給不足。這種供給不足不是指鍋碗瓢盆等低端商品,而是貨真價實、有里有面的中高端商品。

中國制造為何能稱雄世界?經濟學者陳興杰指出一個很少人提的條件:“中國人口眾多,分工細密,市場廣大。我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525個小類,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經過長期協作,中國經濟形成高度的規模化分工,產業集群的效益就是成本降低。這也是近年中國工人工資領先越南、菲律賓等國,企業家卻不愿搬遷的原因。中國的基礎設施、工人熟練程度、企業之間的協作已高度成熟,成本反而更低。這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最寶貴的動力。”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夠把中國制造的質量提升上去,我們將重新獲得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巨大優勢。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