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芯片企業成海外并購新寵:期待“中國芯”騰飛

時間:2015-02-0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2014年5月,世界著名芯片企業STATSChipPAC曾披露,其他公司有意進行收購,但并未披露具體實體。后來證實,收購方是中國的兩家企業——江蘇長江電子科技公司和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促使芯片企業海外并購潮的出現。隨著國內企業的兼并重組和整合,我們期待“中國芯”的騰飛。

中國大舉收購油氣資源的勢頭已開始讓位給指甲大小的芯片。業內人士和專家分析,這與芯片產業的重要性,以及中國芯片產業的尷尬現狀關系密切。目前全球芯片產業周期性低迷、國家利好政策頻出,我國芯片產業目前已迎來騰飛的重要機遇。

芯片企業成我國海外并購新寵

2014年以來,中國企業收購海外芯片企業的步伐不斷加快。

2014年5月,世界著名芯片企業STATSChipPAC曾披露,其他公司有意進行收購,但并未披露具體實體。后來證實,收購方是中國的兩家企業——江蘇長江電子科技公司和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緊接著,2014年8月中旬,為蘋果手機制造攝像頭傳感器芯片的企業OmniVision證實,收到中國一個財團的收購要約,收購報價高達16.7億美元。這是浦東科投連同北京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芯片設計分基金管理公司清芯華創聯合發起的收購要約。

而到了2014年12月23日,長電科技發布公告稱,與芯電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2日簽署了《共同投資協議》,聯合收購外商獨資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公司新加坡星科金朋。

最新的消息是,日前由神州龍芯、中芯國際、創投等組成的中國財團擬并購美國AMD。消息傳出后,業界仿佛被投進了一顆重磅炸彈,一時間沸沸揚揚。

彭博社的數據顯示,過去18個月來,中資企業已斥資近50億美元參與5項與芯片產業有關的重大收購活動,超過2005-2012年八年間總和的60倍。

事實上,中國已有十余年集成電路進口超過石油,長期位居各類進口產品之首。業內人士和專家分析,這與芯片產業的重要性,以及中國芯片產業的尷尬現狀關系密切。

芯片被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普遍應用于計算機、消費類電子、網絡通信、汽車電子等幾大領域。研究數據表明,芯片產業一美元的產值,可以帶動信息產業10美元的產值和100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僅是帶動經濟發展,芯片還在信息安全、國家安全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正因如此,世界各國紛紛將芯片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戰略產業來抓,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通過大量的研發投入確保在該領域的技術領先,韓國、新加坡和臺灣地區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取得飛速發展。

政策利好推動海外并購潮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推動此輪芯片產業海外并購浪潮的主要因素,在于2014年以來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2014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了包括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8項推進措施,扶持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10月14日,工信部宣布1200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若要迅速實現《推進綱要》中所提出的“集成電路行業跨越式發展”的目標,收購兼并海外實力派企業無疑是一條捷徑。

上海一家芯片企業的副總裁說,收購兼并是大勢所趨,例如臺灣地區的兩家集成電路龍頭企業聯發科和晨星強強合并后,將其他所有企業幾乎都趕出了臺灣地區,近幾年外企對中國剛剛冒尖、又有自主技術的芯片企業收購兼并也非常普遍。同時,由于中國芯片企業起步較晚,在發展中屢屢遭到來自國際巨頭的“專利圍剿”。“因此,中國的芯片產業要做大做強,加強收購國外有實力、有專利技術的企業是最好的選擇。”

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說,全球芯片產業目前正處于一個周期性低迷期,全世界超百家芯片工廠被迫關閉,而東亞地區又有60家芯片工廠開動了機器。亞洲市場的強勁需求令其在芯片制造商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全球芯片產業的重心再次向亞洲偏移,而中國又是亞洲市場的重點。

“過去30年間,該產業數次遭遇周期性市場低迷,每一次為了擺脫困境的產業調整都給亞洲帶來了機遇。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他們抓住機會實現了芯片產業的騰飛,如今這個機會擺在中國面前。”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等專家指出,近年來,“棱鏡門”事件、英國離岸金融郵件泄密等一系列信息安全威脅頻頻發生,我國正不斷加速信息產業國產化進程,芯片是國家信息安全的基石,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政府采購中,將大規模采購國產芯片,無疑為國內芯片產業帶來巨大市場需求。

同時,中國政府高層已將芯片產業發展提高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從地方產業基金到國家政策支持,上下貫徹共塑“中國芯”。今年連番出臺了多項政策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地方層面配套積極布局,通過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支持重點企業的兼并重組及海外收購,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

“中國芯”騰飛尚需應對多重挑戰

盡管中國芯片產業潛力巨大、前景光明,但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還要面對稅收、國際巨頭圍剿等多重嚴峻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稅收方面的挑戰。國內最大的芯片設計企業展訊通信CEO李力游告訴記者,展訊等國內芯片企業需要交納10%的所得稅和5%的營業稅,而主要競爭對手稅收負擔則遠遠低于國內企業。例如,臺灣芯片巨頭聯發科的稅率只有2%,其《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規定,集成電路企業購買研發工具、兼并收購等成本可直接抵扣所得稅,抵扣下來稅收甚至幾乎為零。

對此,多家芯片企業負責人表示,長遠來看,國內企業非常需要稅收方面的優惠和支持。廣州一家芯片企業總裁建議,可參照其他國家地區的發展成本抵扣所得稅、事后退稅等方式對企業進行稅收優惠,不宜采取直接減稅的方式,否則反而會讓企業失去創新動力。

不過,對國內芯片企業來說,更為嚴峻的挑戰是,在市場競爭中經常遭到國際巨頭的打壓和圍剿。

一方面,國際巨頭利用其市場優勢地位對國內企業進行打壓。業內人士稱,在中國市場,國際巨頭與國內企業的客戶是共同的,他們往往利用自己在芯片市場的壟斷地位進行威脅,讓客戶不敢采用國產芯片。

李力游舉例說,此前展訊與TCL在某項目洽談合作初期,聯發科高層得知后立即致電TCL,要求其停止與展訊的合作,并表示如果繼續與展訊合作,聯發科將終止自己的新產品與TCL的合作,如果TCL停止與展訊合作,聯發科將再額外提供一筆市場開發費用。

另一方面就是惡意收購兼并。多名芯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外企對我國剛剛冒尖、又有自主技術的企業兼并收購十分普遍。“他根本不想讓你冒芽,你有了自主技術,在產業化缺錢的時候他就想辦法收購你,此前美國高通就一直想收購中國的龍頭企業展訊,我們很多企業都是國家大力扶持起來的,被外企買走太可惜了。”

此外,國內企業的競爭對手還正在向中國各級政府設立的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滲透,不少海外巨頭控制的基金已經成功滲透到各級政府設立的集成電路并購基金中。類似現象目前尚未引起注意。王艷輝表示,一旦競爭對手成功入圍政府的集成電路投資基金,就等于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對手很可能會利用產業投資基金收購或并購本土才露頭角的設計企業,從而鞏固自己的市場壟斷地位,必須引起警惕。

針對上述情況,專家表示,中國收購海外有實力的芯片企業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建議不斷加大并購力度,同時加強國內企業的兼并重組和整合。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